首页
云南文化
走进云南
游云南
旅游常识
游记攻略
旅游资讯
留言板
全站
搜索
传统技艺
佤族织锦技艺
佤族织锦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5月24日,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申报的佤族织锦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佤族织锦佤语称为"待",所使用的工具主要采用一套竹木制的腰机,前后上下共有十七个零件。经过捻线、搓线、绕线、排线、挑花、织布等工序,全程纯手工完成。所用的纺线原料以棉、麻为主,色彩以黑色和红色为基本色调,以黄、绿、白、蓝相间,粉红、...
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
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德昂族是中国云南西南部跨中缅边境而居的少数民族,种茶、饮茶和用茶习俗历史悠久丰富,被誉为“古老的茶农”。德昂族的“酸茶”,又称湿茶,是采摘当地三台山大叶种新鲜茶叶密封在竹筒里发酵后制成,古法纯手工制作,茶味酸涩,苦后回甘,茶色金黄透亮,有独特的酸奶酪的香味,能生津解渴,具有解暑清热、消食的作用。2021年5...
云南围棋子(云子、永子)制作技艺
云子质地细腻如玉,色泽晶莹柔和。坚而不脆,沉而不滑。云南围棋中的“云子”制作工艺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2009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子(围棋)制作技艺在名录中。云南围棋子(永子)制作技艺(隆阳区),中国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传统技艺,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云子棋云南围棋厂生产的“云子”,在继承云南传统“永子”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传承和弘扬了云南围棋。其制作...
永胜珐琅银器制作技艺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指石英、长石、硼砂等矿物原料烧成的物质,也可指称覆盖有珐琅色料的制品。目前能查到的资料显示,早在古埃及、古希腊时期,珐琅工艺已被零星地使用在珠宝首饰上。2021年5月24日,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申报的银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永胜珐琅银器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中国,有关珐琅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宋(1127—1279)顾文荐的《负喧杂...
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
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云南省蒙自市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蒙自过桥米线以汤、肉片、米线再加作料做成。汤用肥鸡、猪筒子骨等熬制,将鸡脯、猪里脊、肝、腰花、鲜鱼等切成薄片,摆入小碟,米线则以细白、有韧性者为好;同时备有豌豆尖、黄芽韭菜、嫩菠菜等。进餐时,以大“海参碗”盛汤,汤上桌后,将肉片氽入汤中,然后再放入鲜菜、米线,配上辣椒油、芝麻油等,便可食用。2014年11月11日,蒙自...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
乌铜走银,是云南特有的中国传统铜制工艺品 ,始创于云南石屏。它以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或金)水填入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处理,时间久了底铜自然变为乌黑,透出银(或金)纹图案,呈现出黑白(或黑黄)分明的装饰效果,古香古色,典雅别致。乌铜走银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由于走金难度较大一般多以走银为主,故称“乌铜走银”。过去,此工艺品多为文房用具等。现在品类十分广...
宣威火腿制作技艺
火腿制作技艺(宣威火腿制作技艺)是云南省宣威县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宣威火腿腌制时只用食盐不加任何食品添加剂,其理化指标优于国标,特别是亚硝酸盐含量很低,成熟的火腿形似琵琶、只大骨小,皮薄肉厚,肥瘦适中,切开断面香气浓郁,色泽鲜艳,瘦肉呈鲜红色或玫瑰色,肥肉呈乳白色,骨头略显桃红,似血气尚在滋润。
下关沱茶制作技艺
黑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云南下关地处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整个云南地区空气湿润,四季温和,日照时间长,适于茶叶生长。沱茶历史悠久,明代谢肇淛的《滇略》一书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的记载,为沱茶的早期形式。下关沱茶是白族人民创造的十分典型的传统技艺,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作为基本原料,经拼配、筛分、拣剔、半制品拼配、称量、...
大益茶制作技艺
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云南省勐海县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云南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至唐代,普洱茶已远销内地和西藏。宋代,在“茶马互市”的贸易政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代,普洱茶销行更广,出现了“士庶所有,皆普洱茶”的盛况。清代,普洱茶被列为贡品,朝廷增设官茶局专司有关的茶事。云南普洱茶主要产于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和勐海县等地,在长期生...
贡茶制作技艺
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云南普洱茶传统加工制作技艺起源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蒸而团之,紧压成型”是普洱茶(贡茶)世代流传下来的制作技艺,其制作大体分为“祭祀茶神、原料采选、杀青揉晒、蒸压成形”4个程序。以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精制的,通过自然发酵的生茶,在通风、干燥、无异味的条件下可以长期保存,储存年限越长,口感越佳...
滇红茶制作技艺
滇红,顾名思义是“云南红茶”。1939年,冯绍裘先生在临沧凤庆县以“大叶种”为原料成功试制工夫红茶,这就是滇红的由来,建国之后滇红制法流传开来,在云南遍地开花。2014年,滇红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其他红茶不同,滇红以凤庆大叶种茶为原料,其色更艳、香更浓、味更醇,分别有“滇红工夫茶”、“滇红碎茶”、“滇红特形茶”。滇红工夫茶较为常见,适宜冲泡清饮。其外形条索紧...
贝叶经制作技艺
贝叶经制作技艺,云南西双版纳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贝叶经(傣语称“坦懒”)是指刻写在经过处理的热带植物贝叶棕(傣语称“郭懒”)上的佛经。贝叶经过多道传统特殊工艺处理后,能防虫、防水、防变形,用贝叶抄写的经书,能够千百年流传下来。贝叶经制是用民间制作的铁笔将文字刻写在经过特制的“戈兰”,既贝叶棕树树叶之上而成。2008年,贝叶经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
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是流传于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体现了象脚鼓发明初期的图腾崇拜。傣族人民用象来形容男子的剽悍,而且绘制许多象的图案来装饰美化生活。他们仿照象的脚,做成了民族乐器,这就是象脚鼓。象脚鼓是傣族古老的民族乐器,在宗教仪式和喜庆节日里是不可缺少的传统乐器。2011年5月23日,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
斑铜制作技艺
斑铜制作技艺,云南省曲靖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斑铜制作工艺复杂,技术要求极高,铜中掺杂进金、银等其他未能全然融合的金属,会出现一种特殊的辉斑,形成斑铜。匠师们用斑铜制作器物,表面抛光后,古铜色的底子上会显出斑彩熠熠的天然效果,且各器物的斑影无一雷同。2008年6月,斑铜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编号Ⅷ-118。...
傣族织锦技艺
傣族织锦技艺,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方传统手工织锦技艺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傣族织锦技艺是一种古老的纺织工艺,图案的设计是通过熟练的纺织技巧创造出来的,多是单色面,用纬线起花,对花纹的组织非常严谨。2008年6月7日,傣族织锦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Ⅷ-106。历史渊源从有记录的资料来看,傣族织锦最早应该出现在唐代,那时便有傣锦向...
建水紫陶烧制技艺
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被誉为中国名陶的建水陶器就产于该县碗窑村。建水紫陶烧制技艺始于清代道光年间,但此前碗窑村在宋元时代就已能够烧制一般陶器,遗存至今的元代龙窑和陶器残片即是明证。建水陶器烧制技艺由制泥、手工拉坯、湿坯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制、无釉磨光等工艺组成。建水陶器所用的陶土呈紫色,故又称“紫陶”。建水紫陶品相高雅。建水紫陶的泥料细腻,成品硬度高,不用釉色而打磨抛光,陶质无铅、铬等有害...
鹤庆银器锻制技艺
银饰锻制技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云南省鹤庆县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鹤庆银饰锻制技艺,主要流传于大理州鹤庆县新华村,据《鹤庆县志》记载,“屯军中有善冶炼和以铜、银加工器具者。村民又习之,诸技艺均能,世代传袭。”可以看出,距今有500年以上历史。纯银为主料,以镂雕和纯银抽丝编盘工艺相结合,根据所需制品形态、规格,加工而成。保留了较为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特征,流程包括熔炼、压片、...
尼西藏族黑陶烧制技艺
“黑如漆、亮如镜、硬如瓷”,藏族黑陶器具在窑火浴炼中诞生。朴素的藏族制陶人,在尼西雪域锻造着土与火之歌。厚重古朴的尼西黑陶,生长于匠人指尖,流传千年。寻根溯源:尼西黑陶的原始风貌尼西乡位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市西北部,“尼西”在藏语中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培育出蕴含丰富矿物质的土壤,尼西因此成为重要的黑陶产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尼西地区的先民就开始以无釉、无彩碳化窑变的古老工艺烧制...
傣族手工造纸技艺
傣族手工造纸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造纸原料为桑科植物构树的树皮,造纸工艺完整保留了造纸术发明初期的“浸泡、蒸发、捣浆、浇纸、晒纸”5步流程和11道工序。由于在造纸过程中不添加任何化学药剂,造出来的纸不但纸纤维韧性好,而且久存不陈、防腐防蛀,2006年被纳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除了作为南传上座部佛教缅寺抄写1之用外,还广泛用于民俗活动及日常生活。《...
纳西族东巴造纸技艺
纳西族东巴造纸技艺,中国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传统技艺,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东巴造纸采用当地独有的一种植物“阿当达”,即瑞香科丽江荛花为主要原料。造纸过程一般包括采集原料、晒干、浸泡、蒸煮、洗涤、舂料、再舂料、浇纸、贴纸、晒纸等环节,工具主要有纸帘、木框、晒纸木板、木臼等。纳西族东巴造纸的活动纸帘较为特殊,晒纸过程明显受到浇纸法的影响,又有抄纸法的痕迹,是中国内地造纸法与印...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乡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制作过程须经下料、制坯、打样、修磨、饰叶、淬火、创光、做柄、制带、组装等10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艺最为突出,通过热处理使刀叶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状态,从而煅制成刀。2006年5月20日,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41。历...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贵州省雷山县、云南省大关县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工序繁杂,一般使用刮、削、通、打、锤、夹、钻等相关工具,经过选料、烤料、打制簧片、制作竹木部件、装簧片和定音等几十道工序,耗时近20天才能制作出一件苗族芦笙。2006年5月20日,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33。芦笙制作技艺历来由...
白族扎染技艺
白族扎染工艺主要流传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古老的纺织染色工艺。大理市周城镇、喜洲镇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工艺,其中尤以周城白族扎染最为著名,是1996年国家文化部命名的“民族扎染艺术之乡”,产品畅销国内外,是大理外贸出口产品的主要种类之一。白族扎染在民间素有“疙瘩染”之称,即浸染前先将白布按设计好的花纹图样用针线将“花”的部分重叠或...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傣族自古喜爱用陶。据明钱古训《百夷传》载:傣族器皿“所用多陶器”。至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曼斗寨、勐罕曼峦寨、勐海县曼扎寨及勐龙寨等傣族村寨仍然保留古老制陶工艺。傣族土陶广泛使用于日常生产、生活和佛事活动中。制陶工具一般由大小花纹不同的木陶拍、卵石、竹片、木板、木锤、小簸箕等组成,原料是各地盛产的粘土。一般经过取土、晒土、筛土、加沙和泥、安装转盘、制坯、凉晒、烧制等几道工序。品种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