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经制作技艺,云南西双版纳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贝叶经(傣语称“坦懒”)是指刻写在经过处理的热带植物贝叶棕(傣语称“郭懒”)上的佛经。贝叶经过多道传统特殊工艺处理后,能防虫、防水、防变形,用贝叶抄写的经书,能够千百年流传下来。贝叶经制是用民间制作的铁笔将文字刻写在经过特制的“戈兰”,既贝叶棕树树叶之上而成。
2008年,贝叶经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142。
历史渊源
贝叶经最早起源于印度,7世纪前后传入云南傣族聚居地区,得到丰富和发展。傣族贝叶经除了记载佛教经典外,还囊括了傣族的天文历法、社会历史、哲学、法律、医药、科技等诸多内容,是傣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在傣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产生著重要作用,被视为宝贵财富。傣族佛寺里一般都专门设有藏经阁保存贝叶经。民间传说,古代的贝叶经有8万多部,西双版纳收集到3000多部,还有大量流散于民间。
傣语称“坦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经典。贝叶经最早起源于印度。一般认为贝叶经是在公元7世纪前后随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再经缅甸、泰国传入中国云南省西南边疆地区。
工艺特征
贝叶经刻写内容不受规格的影响。经册的边缘要涂上金粉或红、黑漆,古朴夫方、精致美观,在上面书写经文字迹清晰,可防虫、防水、防变形,经久耐用,可保存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工艺流程
贝叶经的制作和刻写方法十分考究,制作可分为选材、修整、蒸煮、晒压、刻写、装帧等工艺流程。即先把“贝多罗”树叶剪齐,三至五片捆成一卷放入锅中加酸角或柠檬煮沸,再用细沙将煮后的贝叶搓洗干净,然后将贝叶晒干压平,风干后再将其剪成长约1.5至2尺,宽约2.5寸,订匣。通常五百至六百片贝叶订为一匣,再用刀修整贝叶,使其光滑,最后按照书写格式用线弓把墨轻轻打印在贝叶上,至此即可刻写经典。在西双版纳发现的贝叶经有巴利文和傣文两种,根据贝叶宽度分为每页4行式、5行式、6行式和8行式等4种。
贝叶经详细制作流程:
1. 取材
制作贝叶经的师傅们都会在每年的六、七月份雨季来临前去采集书写用的贝叶这个季节的贝叶柔例性最好,便于刻写。贝叶呈扇形,长度可达两米,砍贝叶时要顺着叶间缝隙将贝叶取下来,在地上展看铺平,然后用快刀再顺叶间把虫咬过的坏叶、败叶和叶脉筋骨剔除。贝叶砍摘下后,再把精心挑选的贝树叶进行裁剪,根据需要裁剪成书写所需要的长度和宽度,一般情况是一个叶片约长70厘米左右,宽7厘米左右。把裁好的叶片按照10片左右码整齐对折卷起来,用竹篾捆好,然后再用一条长的竹篾把几捆贝叶串起来。为使叶子整齐平整,每一片树叶都必须夹好,这样才便于后期使用。
2. 煮洗、晾晒贝叶
把采摘下来的新鲜贝叶捆扎好,放在淘米水里煮,煮贝叶要用大的铁锅,在锅中加入一些酸角或柠檬等酸性物质,一方面是为了去除贝叶的绿色叶汁,就是让绿色的叶子慢慢变成灰白色;另一方面,这些酸性物质也可以使贝叶中的淀粉和杂质充分脱离,防止贝叶的腐烂虫蛀,便于流畅地书写经文。当煮到贝叶表皮滑脱、绿色泛白时即可取出。贝叶煮好之后要将其捞出,最好是到江边用细沙搓洗干净,使之前的酸洗物质清洗掉,便于保存。洗好后将贝叶用竹篾穿孔拿到通风的地方进行晾晒。晾晒好的贝叶如果当时不用,要卷起来存放好以备用。
3. 修整贝叶
晒干后的叶片不平整,长宽也不均匀,需要进行修整。修正时要选择适当的木尺。一般是约45厘米长,5厘米宽,距木尺两端约14厘米处,各有一个0.5厘米的小孔,分别插入长约20厘米的小木棍,使其直立,在将存放好的干贝叶取出,按照适当的距离一片品穿入木棍中,几十甚至上百片为一匣。之后再将另一块同样长宽的木尺放置其上,将贝叶紧紧夹两块木尺中间,两头用力压紧绑上绳索,按木尺比例修整,然后用快刀把木尺四周多余过长的贝叶切割掉,并把边缘修饰光滑。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叶片有两个孔,尺寸大小均匀。
4. 压平
修剪整齐的贝叶需要压平,以便刻写经文。压平叶片有专门的工具,叫做压经夹。压经丈的原理也就是通过水片之间的距离缩短而使夹在中间的叶片因受力而平整。压经夹板长约1米左右,宽10厘米左右,厚约5厘米,两端10公分处打孔。以前的方法是将木板两端用力绑紧线绳,有的还在上面压上重重的石头,10天半月再取出来,现在的方法是两块木板两湍有可以扭紧的螺母,通过不断施力,使贝叶在水足间充分受力面平展,且以后也不易变形,在阴凉之处放置一段时间取出;为使贝叶四周更光滑平整,在压紧的过程中还会用刨子刨平。
5. 弹线
压平后为了便于书写,还要在叶子上划出横线。如同稿纸的横线一样,弹之前要把要弹线的贝叶固定在弹线 夹内。横线用专门的墨线弓,一般划分成4线、5线、6线和8线四种规格,线用木楔固定,使用时根据需要由木楔调整不同的规格。在弹线之前要先取一点臭牡丹叶子擦拭弹线夹的线,这样可以防止虫蛙。线的宽度规格由叶片的宽度决定的,弹线用的墨汁是用水加上少量锅底灰制成,将臭牡丹叶卷起来用线扎好,蘸去锅底灰来涂抹弹线。弹线的原理类似盖房砌墙用的绳墨的方法一样,将固定抹满愚汁的弹线两端轻轻提起,到一定高度,迅速松手,贝叶上就出现了清晰而笔直的黑线,反复几次直到符合规格和书写要求。
6. 刻写
刻字是制作贝叶经的关键步骤,刻写经文时,用铁笔先在最上面的贝叶上刻写,下面垫有一块垫板。写好的贝叶要编上序号,以便整理。铁笔是特制的,长约15厘米左右的圆木,真端磨成雒状,再嵌入一个打磨好的铁针。每一个制作贝叶经的佛爷的铁笔都是根据自己的刻写习惯自己改装和加工的,所以每个铁笔都是与众不同的。还要准备一块小的磨笔石,因为刻写贝叶经十分费力,每刻几页就要在磨笔石上磨一磨以保持笔尖锋利。刻写好的贝叶要编号序号,以便整理。
7. 上色与保存
当全部经文刻写好后,要用布蘸取墨汁(植物油与锅底灰混合制作面成的)。涂抹在刻写好的贝叶上,然后用锯末把贝叶上多余的墨汁擦去,再用块干净的抹布擦拭,这样黑色的墨迹就清晰地留在了贝叶上,保存上几千年都不会模糊。字迹抹印清晰后要晒干,经过加工的贝叶经不易磨损,且不易虫蛀和腐烂,是绝佳的书籍收藏品。最后将刻好的经书装订成册,放入压经夹中,并根据不同需要,在周边涂上一层黑漆、红漆或金粉加以保护和装饰。
传承价值云南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德宏一带发现的傣文贝叶经约有四五千卷,其中登记造册的有二千余卷。由于西双版纳的傣族与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缅甸的掸族具有相同的族源(百越族群),又共同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其居住地域又山水相连,所以形成了一个东南亚贝叶文化圈。非物质文化遗产常被称作民间文化历史的“活化石”,云南贝叶经就是“活化石”之一,被称为“刻在树叶上的傣族文化”,是中国所独有,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瑰宝之一。
贝叶经是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史学、民族学研究价值。傣族人民对傣文贝叶经倍加珍惜,视为传世之宝,并誉之为“运载傣族历史文化的神舟”。贝叶经也是傣族人民的“百科全书”,西双版纳的许多佛寺和普通百姓家都虔敬地加以珍藏。
传承人物波空论,男,1948年1月出生,傣族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贝叶经制作技艺。
保护措施2010年起,勐海县举办贝叶经制作技艺培训班、文艺活动或者比赛,并且成立了傣族章哈传习所,开展“非遗进校园、 进社区”活动。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化馆获得“贝叶经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贝叶经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活动
2014年12月30日至2015年2月1日,“我们的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字传承”跨年大展在国家典藏博物馆拉开帷幕。展览邀请贝叶经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演示制作技艺过程。
贝叶经制作技艺
贝叶经制作技艺
贝叶经制作技艺
贝叶经制作技艺
贝叶经制作技艺
贝叶经制作技艺
贝叶经制作技艺
贝叶经制作技艺
贝叶经制作技艺
贝叶经制作技艺
贝叶经制作技艺
贝叶经制作技艺
贝叶经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