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文化
走进云南
游云南
旅游常识
游记攻略
旅游资讯
留言板
全站
搜索
文化丽江
纳西族热美蹉
纳西族热美蹉,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传统民俗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纳西族热美蹉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76。热美蹉亦称窝惹惹,是产生于人类早期社会的原始舞蹈,广泛流行于纳西族民间,并被录于纳西族东巴经书。它将诗、歌、舞浑然融为一体,完整成套,表演时男女混唱,集体舞蹈,不用任何道具。历史渊源纳西族热美蹉是纳西先民以游牧、狩猎为主的时...
纳西族白沙细乐
纳西族白沙细乐,流传于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11年5月23日,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申报的纳西族白沙细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Ⅱ-152。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纳西族的先民受东汉“白狼献诗”影响,“俗好饮酒歌舞”(唐《蛮书》),后逐渐成为一个能歌善舞、富有音乐天赋而充满哲思的民族。白沙细乐的历史渊源原有两说,一...
黑白战争
纳西族民间文学英雄史诗《黑白战争》,是纳西族东巴文学的顶峰之作,经由古城区非遗中心申报,2014年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黑白战争》,纳西语称“东埃术埃”,直译是“董术仇斗”,在《纳西族文学史》中定名为《黑白之战》,是一部用纳西象形文完整记载在东巴经籍中的英雄史诗,与创世史诗《崇班图》、爱情史诗《鲁班鲁绕》并称纳西族三大史诗。《黑白战争》以黑白两个部落为争...
纳西族童谣
纳西族童谣是历代纳西人口耳相传的儿童歌谣,是纳西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生较早的纳西族民间文学和纳西族民间音乐有机融合的儿童文学的重要样式。其主要流传区域为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以及迪庆州三坝乡等纳西族聚居区。2016年, “纳西族童谣”被丽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
普米族拈达则封山仪式
普米族拈达则封山仪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5月24日,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申报的普米族拈达则封山仪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春暖花开的3月,在丽江宁蒗,一年一度的普米族“拈达则”封山仪式在普米族聚居村落新营盘乡牛窝子村民小组及拉伯乡庄子村民小组举行。仪式结束后,禁伐和狩猎,直至7月半。普米族谚语有“砍比自己矮的树,剁自己的脚(下代)”的说...
永胜珐琅银器制作技艺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指石英、长石、硼砂等矿物原料烧成的物质,也可指称覆盖有珐琅色料的制品。目前能查到的资料显示,早在古埃及、古希腊时期,珐琅工艺已被零星地使用在珠宝首饰上。2021年5月24日,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申报的银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永胜珐琅银器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中国,有关珐琅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宋(1127—1279)顾文荐的《负喧杂...
纳西族东巴画
纳西族东巴画,云南省丽江市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纳西族东巴画是纳西族东巴文化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流传在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地区。纳西族东巴在做宗教活动仪式时,绘制的各种各样的佛神、人物、动物、植物以及妖魔鬼怪的形象,并对他们进行膜拜与祭祀,这种服务于宗教活动的各种绘画,统称为东巴画。纳西族东巴画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要有经卷图画、木牌画、纸牌画和卷...
纳西族东巴造纸技艺
纳西族东巴造纸技艺,中国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传统技艺,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东巴造纸采用当地独有的一种植物“阿当达”,即瑞香科丽江荛花为主要原料。造纸过程一般包括采集原料、晒干、浸泡、蒸煮、洗涤、舂料、再舂料、浇纸、贴纸、晒纸等环节,工具主要有纸帘、木框、晒纸木板、木臼等。纳西族东巴造纸的活动纸帘较为特殊,晒纸过程明显受到浇纸法的影响,又有抄纸法的痕迹,是中国内地造纸法与印...
转山节
朝山节又叫转山节,是丽江永宁乡摩梭人朝拜格姆女神的盛大节日,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在泸沽湖畔举行。具有浓郁的原始宗教色彩。花山形状像一头雄狮的格姆山,屹立在泸沽湖畔,所以又称狮子山,民间传说它是格姆女神的化身,保佑着摩俊人的幸福平安。是摩梭人的最高保护神,对她十分崇敬,世代敬献祭祀。朝山节又是佛教节日,传说藏历六月初四是释迦牟尼转四谛法轮之期。所以,为了纪念和庆祝这一天,人们提前一日穿戴一新,...
棒棒会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丽江纳西族的“棒棒会”。届时,丽江城内人流如潮,街道上摆满了交易的竹、木农具和果树、花卉等。棒棒会标志着春节活动的结束和春耕生产的开始。该会由“弥老会”演变而来,原是在寺院举行的庙会,清初改土归流后,赶会地点移到丽江古城内,并逐步发展成为准备春耕的竹木农具交易会,近年又增加了果树苗术、花卉盆景交易内容,赶会地点也从古城内移到新城区。除了正月十五县城的棒棒会外,还有正月二十...
纳西族三多节
纳西族三多节三多节为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纳西语叫“三多颂”,源于白沙玉龙村北岳庙会,是纳西族法定民族节日、纳西族传统节日、纳西族祭祀本民族的最大保护神的盛大节日。每年的二月初八日,远近的纳西人云集玉龙山麓的三多庙,用全羊作牺牲举行称为"三多颂"的隆重祭拜仪式。人山人海,香烟缭绕,气氛庄严肃穆。届时各家各户也要在家中烹制食品,烧香祭拜。三多神是纳西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和象征,体现了纳西族热爱和...
傈僳族
傈僳族人口数为702839人(2010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福贡、贡山、兰坪4县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丽江、德宏、楚雄、保山、大理、临沧、普洱等州(市)以及四川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全国其他地区也有零星分布。他们多数与汉、白、彝、纳西等民族相杂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傈僳族既是他称也是自称。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朝时期的著述。时人樊...
普米族
普米族现有人口42861人(2010年)。除云南外,还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分布。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高原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少数分布于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香格里拉县,临沧地区的云县以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盐源县、木里藏族自治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龙县等地,与当地其他民族杂居。其中,云南普米族人口占全国普米族...
纳西族
纳西族现有人口为326295人(2010年),其中云南295464人,绝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其余分布在其他县市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数分布在西藏芒康县。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现包括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县)有20106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8%,占全国纳西族总人口的68.5%。四川省纳西族有8725人,主要分布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纳西族居住在滇、川、藏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