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西藏族黑陶烧制技艺

云南VIP旅游网
来源:互联网


“黑如漆、亮如镜、硬如瓷”,藏族黑陶器具在窑火浴炼中诞生。朴素的藏族制陶人,在尼西雪域锻造着土与火之歌。厚重古朴的尼西黑陶,生长于匠人指尖,流传千年。

藏族黑陶.jpg

寻根溯源:尼西黑陶的原始风貌

尼西乡位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市西北部,“尼西”在藏语中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培育出蕴含丰富矿物质的土壤,尼西因此成为重要的黑陶产地。

早在新石器时代,尼西地区的先民就开始以无釉、无彩碳化窑变的古老工艺烧制陶器。据《中甸县志》记载,在尼西乡幸福村发掘的距今 3000 多年的石棺墓中发现了形制与尼西黑陶极为相似的器具。此后陶器制作技艺在此代代相传,民国时尼西黑陶进入鼎盛时期。

藏族黑陶1.jpg

尼西黑陶的历史与藏族文化密不可分。藏族先民将黑陶器具用于宗教祭祀和生产生活,后来茶马古道从这里穿过,这些用泥土雕琢出的别样黑陶珍品,在驼铃声声中越过崇山峻岭,走向世界,造就了延续千年的尼西黑陶艺术。

藏族黑陶10.jpg

玉汝于成:尼西黑陶的制作流程

与流水线式的规模化生产不同,尼西黑陶制作者用灵巧的双手,赋予每个黑陶独特的生命力。烧制前选土、练土、制坯、镶瓷、磨光、装饰的过程都是纯手工制作。每个黑陶器具中包含的时间价值和精巧技艺,使得尼西黑陶在世界陶艺园林中独树一帜。

藏族黑陶11.jpg

尼西黑陶选用山上冲击下来的沉积红胶土,纯净、细腻,保证了黑陶制作的质量。制作不同的器皿,需要采集不同的土料。例如茶罐和砂锅,要用红胶土、风化石和石英石按不同的比例进行配制。

藏族黑陶3.jpg

山上取回来的泥土先进行晾干至能用木棒敲碎成粉粒状为止,再根据黑陶的品种和数量把筛选好的泥土按照不同比例进行配制并均匀混合,淘洗后过滤掉杂质,以避免烧制后渗水漏水。

藏族黑陶4.jpg

黑陶制作时,先用手反复揉捏,使泥土揉捏至既柔软又有韧性后,用木质刀片根据需要切成各种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片块。接着将各种片块进行拼接和制作,精细加工至成形后晾干,以备烧制。

藏族黑陶5.jpg

阴干后,以露天高温烧陶的方式,泥坯在火炼中沐浴,出火后呈现厚重的黑色,最后再细细打磨成为享誉世界的珍品。离开现代技术的干预,原本就散发着粗犷气息的黑陶展现出更加质朴的感染力。

藏族黑陶6.jpg

黑陶的纹样投射出匠人在与泥土、火焰打交道的过程中练就的精湛工艺和独特审美。有的纹样随器形制作,有的以浮雕或线条刻画龙、鱼、麒麟、祥云等图案,呈现出传统藏族文化的精髓和神秘的原始张力。

藏族黑陶7.jpg

尼西黑陶烹饪出的食物有着天然质朴的芳香。这种“香”不仅拥有悠久制陶历史的底色,更是扎根于泥与火的文化气息,蕴含着藏族人民的生活智慧。

功不唐捐:尼西黑陶的发展传承

2008年,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尼西黑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老工匠孙诺七林、当珍批初等人作为尼西黑陶手艺的传承者,坚持工艺、守护文化,用双手的温度锻造黑陶,洗炼世代相传的文化品格。

藏族黑陶2.jpg

因尼西黑陶而走红的汤堆村里,几乎家家都制作黑陶,汤堆村也成了黑陶工艺村。黑陶市场为尼西带来了游客和经济收入,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尼西黑陶的传承队伍中来。除了传统制陶外,如今尼西还有以家庭作坊为单位的旅游项目,有黑陶土火锅餐饮。

藏族黑陶8.jpg

从一抔红土到成器,是泥巴土片的“浴火重生”,也是匠人对千年藏族黑陶文化的重塑和传承。泥土给予藏族人民资源禀赋,炽热的火焰照亮尼西大地,千年的指尖技艺不朽于世。

藏族黑陶9.jpg

尼西黑陶

藏族黑陶13.jpg

尼西黑陶

藏族黑陶12.jpg

尼西黑陶

藏族黑陶15.jpg

尼西黑陶

藏族黑陶14.jpg

尼西黑陶

藏族黑陶16.jpg

尼西黑陶

阅读24984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