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手工造纸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造纸原料为桑科植物构树的树皮,造纸工艺完整保留了造纸术发明初期的“浸泡、蒸发、捣浆、浇纸、晒纸”5步流程和11道工序。
由于在造纸过程中不添加任何化学药剂,造出来的纸不但纸纤维韧性好,而且久存不陈、防腐防蛀,2006年被纳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除了作为南传上座部佛教缅寺抄写1之用外,还广泛用于民俗活动及日常生活。
《傣族手工造纸技艺》所需原料
构树
傣语叫:“迈莎”,桑科、落叶乔木、卵形叶、叶互生、叶缘缺裂、叶面暗绿色、叶背长毛、开绿色小花、树干高达10多米。其生长适应性强,喜光、耐烟尘,亚热湿地居多。用构树造纸可追溯到汉代。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当时用树皮造纸,用的树皮主要就是构皮。而临沧市《傣族手工造纸技艺》所用原料一直使用构树。构树又分为公树和母树两种,公树果实是圆形的构桃、母树果实是条形桑果。母树树皮造出的皮纸较优。公树造出的皮纸稍次。
木炭灰(碱)
造纸用碱、傣族一直用的是栎柴火灰、而不是生石灰。火灰呈碱性、且是上好的钾肥、所以、傣族手工造纸对环境的污染、几乎为零,十分环保。
工艺流程
第一道工序:采 料
《傣族手工造纸技艺》所需造纸原料为构皮树,一年四季都可以采料,但每年七八月间采料比较合适,采太嫩或太老的构树会影响纸的质量。太嫩、纤维韧性不够;太老、纤维比较粗糙。一般采2至3年生的构树、特别用3年生的构树皮造出的纸是最好的。
第二道工序:晒 料
采好的鲜料是不能直接去煮的、那样造出的纸不白。所以必须将采剥来的构树皮挂在场院内外,让太阳暴晒。晒干后储存备用
第三道工序:浸 泡
将晒干后储存备用的干构皮置于沟溪之中,让清澈的泉水浸泡,或者将干构皮置于盆槽之内,用凉水浸泡,泡至构皮完全发软为止
第四道工序:拌 灰
先用筛子将火灰过筛,去掉杂物,然后将泡软了的构皮置于其中,让火灰均匀地附着在构皮上,火灰的质量与所烧木柴有关。木柴质地越好火灰的碱性就越强,所以用麻栎树柴烧出的火灰是最好的,能使构皮得到充分的碱化;火灰的碱性还与纸的质量有关,碱性越强,纸就越白。
第五道工:蒸 煮
将已经上灰的构皮置入已盛水的锅中盖上麻布,用中火蒸煮。煮的时间一般在10个小时左右。蒸煮的时间又与火灰的碱性有关。碱性强则用时短,碱性弱则用时长。
第六道工序:洗 涤
构皮煮透后,就将煮透了的构皮挑到溪流之中,让水将附着在构皮上的火灰冲走,同时用手不断浣洗。并将一些杂质及垃圾清理干净,直到没有杂质为止,这样洗涤工作就完成了。
第七道工序:捣 浆
将清洗干净了的构皮置于石墩上,用酸角树制成的木锤反复捶打上百次,直到将构皮捶打成能够在水中自然散开的纤维为止,这样捣浆工作就完成了。
第八道工序:浇 纸
先在纸床里盛上七分满的清水,然后将纸模放入纸床里的水中用石块固定,再将适当份量的浆撒在纸模里。放入纸模里的纸浆量多少全靠个人经验。先用双手搅开,再用均匀棒拍打,待纸浆均匀的沉淀到白纱布上后,再移动石块,慢慢倾斜着竖起纸模,让水滤干才抬到阳光下去晒
第九道工序:晒 纸
将浇好的纸连同纸模一起抬到阳光下暴晒,晒时一定要注意天气变化。没有阳光时、用火烘烤也可。
第十道工序:砑 光
当纸晒到七八成干时,就用边缘光滑完整的瓷碗或优质铁碗去轻轻地打磨纸模的表面、让紧附白纱布一面的纸更光滑更有色泽。
第十一道工序:揭 纸
纸晒干后,先用手按住一个角,然后就用很光滑的揭纸木刀轻轻地滑动将纸和纱布分开、揭下整张的纸。纸揭下后就按顾客的要求折叠打捆。
十一道工序完成,根据客户要求扎成捆,大多数为10张一沓或者折叠成经书,用刀切去边角。
傣族手工造纸技艺
傣族手工造纸技艺
傣族手工造纸技艺
傣族手工造纸技艺
傣族手工造纸技艺
傣族手工造纸技艺
傣族手工造纸技艺
傣族手工造纸技艺
傣族手工造纸技艺
傣族手工造纸技艺
傣族手工造纸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