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文化
走进云南
游云南
旅游常识
游记攻略
旅游资讯
留言板
全站
搜索
在线视频
抱歉,您的浏览器不能查看该视频。
大理文化-标题
千古南诏梦 • 一城白家风
大理民族文化风情
大理文化-文章列表
白族耳子歌
耳子歌,留存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检槽乡白族中一种具有傩文化特征的传统舞蹈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耳子歌项目评估合格,云龙县文化馆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彝族跳菜
彝族跳菜,流传于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的传统舞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彝族跳菜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Ⅲ-71。彝族跳菜又名“抬菜舞”,彝语称为“吾切巴”,是一种礼节性风俗舞蹈。它起源于古老的祭祀,长期以来一直在南涧彝族地区传沿不绝。彝族民间办宴席上菜时,为敬重宾客、增加喜庆气氛,往往要跳起这种舞蹈。在《奉圣乐》伴奏下,舞者...
彝族打歌
彝族打歌,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彝族打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Ⅲ-70。彝族打歌,又称“跳山歌”、“跳歌”、“跳笙”,清代嘉庆《景东直隶厅志》记载,除个别有严格的时间、地点规定外,每逢春节、小年(农历正月十五)、火把节或婚嫁、聚会,人们都会彻夜踏跳彝族打歌。彝族打歌多在晚上进行,开始...
剑川白曲
剑川白曲,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14年11月11日,剑川白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Ⅱ-164。剑川白曲起源于剑川,据史料记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清代剑川白族诗人赵怀礼在其《朝山曲》中就真实记录了数百年前白曲演唱的状况。剑川白曲以曲调美、质量高、品种全、流传广而著称于世,其表现力非常丰富,既有刻画人物、表达情绪和渲染气氛...
弥渡民歌
弥渡民歌,云南省弥渡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11年5月23日,弥渡民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145。清嘉庆初年《滇系》所记“山歌九章”有力地证明了弥渡民歌的悠久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一批弥渡传统民歌、改编民歌在国内外广为传播,“弥渡民歌”作为一个音乐名称逐渐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成为中国知名度较高的民歌品类。弥渡民...
白剧
白剧,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历史悠久,系由明代洪武年间从内地传入大理地区的吹吹腔戏和大本曲剧合流而形成。由于历史原因,民国初年吹吹腔戏走向衰微,退居边远山乡。1962年,白族古老的戏剧样式正式定名为“白剧”。 白剧唱词形式基本上用白族诗歌常用的“山花体”用白语和汉语演唱,唱腔曲调有三十多种,表演节奏鲜明,规律严谨,比较古朴,有严格而固定的程式。2008...
白族吹吹腔
据老艺人回忆,能数出的剧目达三百余本。内容少数是白族的,多数是汉族的。白族戏剧家杨明1961年著文指出,源起于“弋阳腔”中的“罗罗腔”,于清乾隆年间兴起,光绪年间盛行。2021年5月24日,白族吹吹腔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表演特点吹吹腔的唱腔现公认的有十多种。按行当分,有生、旦、净、丑四种。按角色的类型和情感来分,则有平腔、丑角腔、一字腔、高腔、二黄腔、大哭腔等种。...
大本曲
白族大本曲是流传于中国境内的一种白族民间特有的说唱艺术,白族大本曲也叫“唱大本子曲”、“大本子”,有长篇故事含义,故唱大曲可以解释为唱长篇故事的曲子,在白族民间,经过数百年的演出发展,深深扎根于白族生活之中,在白族人民精神生活领域中起到很重要作用,寓教于娱乐之中是白族大本曲的艺术魅力。2021年5月24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申报的大本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
白族民居彩绘
2008年6月,建筑彩绘(白族民居彩绘)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理市白族民居彩绘普遍流行于大理市及周边白族地区。白族建筑彩绘是在建造王宫、寺庙的过程中,工匠对建筑进行一定的装饰绘画基础上产生的。《南诏图传》中的“修廊曲庑”图表明了南诏、大理国是白族建筑中开始广泛采用彩绘的时期。后经元、明、清几代的发展,白族建筑彩绘内容越来越丰富,到20世纪30~40年代已达到成熟阶段。...
剑川木雕
木雕(剑川木雕),云南省剑川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剑川木雕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根据史料记载,唐代时,剑川木匠就承担了南诏五华楼木雕构件的制作工作;宋代,曾有剑川木雕艺人进京献艺,轰动京华。清代学者张泓在其《滇南新语》中记述:“滇之七十余县及邻滇之川黔桂等省,善规矩斧凿者,随地皆剑民也。”可见当时剑川木雕木匠之众多,流传之普遍。 剑川木雕充分展示了白族人...
白族三道茶
三般茶也称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属茶文化范畴。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2014年11月,“白族三道茶”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9日晚,“白族三道茶”项目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
下关沱茶制作技艺
黑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云南下关地处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整个云南地区空气湿润,四季温和,日照时间长,适于茶叶生长。沱茶历史悠久,明代谢肇淛的《滇略》一书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的记载,为沱茶的早期形式。下关沱茶是白族人民创造的十分典型的传统技艺,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作为基本原料,经拼配、筛分、拣剔、半制品拼配、称量、...
鹤庆银器锻制技艺
银饰锻制技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云南省鹤庆县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鹤庆银饰锻制技艺,主要流传于大理州鹤庆县新华村,据《鹤庆县志》记载,“屯军中有善冶炼和以铜、银加工器具者。村民又习之,诸技艺均能,世代传袭。”可以看出,距今有500年以上历史。纯银为主料,以镂雕和纯银抽丝编盘工艺相结合,根据所需制品形态、规格,加工而成。保留了较为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特征,流程包括熔炼、压片、...
白族扎染技艺
白族扎染工艺主要流传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古老的纺织染色工艺。大理市周城镇、喜洲镇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工艺,其中尤以周城白族扎染最为著名,是1996年国家文化部命名的“民族扎染艺术之乡”,产品畅销国内外,是大理外贸出口产品的主要种类之一。白族扎染在民间素有“疙瘩染”之称,即浸染前先将白布按设计好的花纹图样用针线将“花”的部分重叠或...
梨花会
梨花会是白族传统盛会,在每年梨花盛开时节举行。阳春三月,遍布在剑川坝子里、坡地上、河谷间的座座梨园都披上了洁白雅致的素装,棵棵梨树上缀满了耀眼的白花。梨园里荡漾着美的韵味,在春风里摇曳的梨树枝条,仿佛向人们频频招手。人们三五成群,或亲朋同聚,或举家共乐,纷纷到梨园里野餐,开展春游活动。白族崇尚白色,相传这事惹恼的黑魔鬼,它施妖术把世间白色的东西全变成了黑色,梨树也枯死了。有一位名叫梨花的白族...
栽秧会
“栽秧会”是在栽秧前后进行的歌舞活动。流传在洱源县,源于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歌舞活动自始至终与栽秧劳动紧密联系。由“竖秧旗”、“开秧门”、“抢旗比武”、“田家乐”几个部分组成。主要流程首先由装扮成秧官的人手执催秧锣,催促群众竖起绣有“五谷丰登”的三角旗和四丈余高扎有大斗,饰有彩球雉羽的“秧旗”。接着由秧官在秧田上拔起第一把稻秧并跳起“鹭鹭伸脚”(即一腿向后伸)、“白鹤展翅”(双手做飞...
青姑娘节
青姑娘节,是白族妇女的一种纪念性的歌舞节日。主要内容为叙述旧时代白族妇女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寄托着她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流行于剑川县的羊岑、甸南一带、节期为农历正月十五日。青姑娘节的活动以载歌载舞演唱一部反映青姑娘身世的白族民间长诗的形式来进行。内容讲述了青姑娘本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后被父母包办嫁为人妇,受尽了丈夫和婆婆的虐待,在一个月夜自吊秋千架上,被伙伴解救,返家仍遭毒打,终因不堪...
本主节
本主节是大理白族的一个宗教节日。本主是大理地区白族特有的宗教信仰,大理白族本主意即“本境福主”,是一个村或几个村的保护神。大理白族信奉的本主名目繁杂,有传说中的神,也有历代的统治者,还有忠臣、孝子、烈女节妇及少量的自然神等。不管男女老少都要去拜神灵,希望可以保佑他们各村白族信奉的本主有神、烈女贞妇,孝子忠臣等。“本主”崇拜,在白族地区极为普遍。大理一带,几乎每个白族村寨都供奉“本主”,作为村...
白族石宝山歌会
石宝山歌会,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石宝山歌会是白族地区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歌会于每年农历的七月二十七至八月初一在云南大理州剑川县石宝山举行,届时来自剑川、洱源、丽江、大理、兰坪等地的白族群众聚集一处,弹弦对调以歌觅偶。2008年6月14日,云南省剑川县申报的石宝山歌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Ⅹ-105。历史渊...
白族绕三灵
白族绕三灵,流行于云南省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白族绕三灵是大理白族的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白族群众性歌舞。白族绕三灵起源于唐南诏时期,清代白族学者杨琼《滇中琐记》也有所记载。绕三灵属农闲季节白族民间的自娱性迎神赛会,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洱海周边地区的白族村寨,是当地白族人民农忙前游春歌舞盛大集会。2006年5月20日,白族绕三灵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
大理三月街
大理三月街,云南省大理市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大理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主要活动地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大理古城。它始于唐代永徽年间,系由庙会演变而成,其产生与佛教在大理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三月街街期为七天,从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至二十一日结束。每年赶赴三月街的人数以百万计,全国各地及海外都有人参加。2008年6月7日,大理三月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
白族
白族总人口有1933510人(201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统称为“白人”。他称有民家、那马、勒墨、勒布等60多种。过去汉族称之为“民家”,以与“军家”相别,元、明史籍称之为“白人”或“僰人”,纳西语称之为“勒布”、“那马”,傈僳语称之为“勒墨”,藏语称之为“勒波”,彝语称之为“娄...
回族
回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总人口10586087人(2010年,不包括台湾省),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其主要聚居区,全区拥有回族人口186.25万,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8.9%。另外,回族人口在20万以上的地区还有: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安徽、山东、河南、云南、甘肃和新疆等。以东、中、西三大地区来看,回族人口在西部地区最多,占其总数的60.75%...
走进大理-标题
风花雪月
•
自在大理
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
走进大理-文章列表
宾川鸡足山
鸡足山是迦叶尊者的道场,是东南亚的佛教圣地,因山形如鸡足而得名。除了礼佛之外,鸡足山风光俊秀雄奇,天柱佛光,华首晴雷,万壑松涛,飞瀑穿云等景色蔚为壮观,在金顶更可看苍山洱海和玉龙雪山等盛景。最佳旅行时间农历正月整月。正月是节庆假期,又是礼佛的最佳时间。民间认为,在此期间上鸡足山许愿特别灵验。同时,这个期间鸡足山常常晴空万里,阳光晴好,视野开阔,可以欣赏到很多自然美景。暑假7-9月份,雨季来临...
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保护利用范围5.68平方公里,位于大理古城北郊,苍山东坡山麓,是集苍洱风光、文物古迹、佛教文化、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并通过ISO9001-14001国家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崇圣寺三塔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大理的标志和象征。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唐开元年间,鼎盛于宋代,以三塔、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佛都”匾、三圣金像五大...
大理苍山
大理苍山,又名点苍山,是世界地质公园,面积约为500平方公里。苍山位于滇中高原与滇西横断山的结合部,处于云岭山脉的南端,历次的地壳运动造就了它磅礴的气势。苍山十九峰夹十八溪形成梳状的地貌。最高峰马龙峰,海拔4122米。苍山由于山势陡峭,气候的垂直差异极大,具有寒带、温带和亚热带的垂直气候,这里植被茂密,孕育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便于游客饱览苍山洱海胜景,苍山洗马潭索道是由天龙八部影视城起,途...
大理地热国
洱源古名“浪穹”,据史书记载,洱源地区从西汉至南北朝均为叶榆县地,唐麟德元年(664年)正式设治,宋属大理,也就是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洱源(6张)大理国的辖地。直到1912年,邓川州改置为邓川县,浪穹县才更名为洱源县,是取洱海发源地之意。 洱源县位于大理市北,距离大理市70公里左右,属洱海之源。洱源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被人们赞誉为“渔米之乡”、“梅子之乡”、“乳牛之乡”、“温泉之乡...
大理古城
大理历史悠久,是云南最早文化发祥地之一。据文献记载,4世纪白族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散布了许多氏族部落。大理古城是古南诏国旧址,这里呈现的是大理古都千百年灿烂的历史文化。旧历史文化的繁荣和与新时代文化的创新,这里既新派又具有历史的厚重感。新与旧的揉和,中与西的搭配,让这里包容、大气、充满韵味。“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大理古城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古城几乎成为大理的标签。这里不仅有古色古香的...
大理蝴蝶泉
一对忠贞的爱人跳入无底潭,化作彩蝶,形影不离,在这个象征爱情的蝴蝶泉边,不仅可以祈祷获得甜蜜与忠贞的爱情,还可赏蝴蝶聚会,听洞经古乐;穿白族服装,享白族风情;畅游情人湖,听白族对歌,看白族舞蹈………郑秉德 摄景区概况“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一曲《蝴蝶泉边》的美妙歌声响彻了中华大地,一部爱情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事传遍了全国,大理蝴蝶泉公园几近家喻户晓。蝴蝶泉公园,位于苍山云弄峰麓,原...
大理州博物馆
大理州博物馆于1986年11月正式成立,集收藏、展示、科研、保护于一体,是云南省第一家建立的地市级综合性博物馆。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020年8月13日,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0年1月10日起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博物馆位于大理市下关街道洱河南路8号,总占地面积3.02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2000平方米,展厅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库房面积2000平方米...
洱海
洱海古代文献中曾称为“叶榆泽”、“昆弥川”、和“西洱河”,位于云南大理郊区,洱海是大理“风花雪月”四景之一“洱海月”之所在,空中俯瞰,洱海宛如一轮新月,静静地依卧在苍山和大理坝子之间。关于洱海月,流传最广的是天宫公主下凡的故事。传说天宫中有一位公主羡慕人间的美满幸福生活,下凡到洱海边上的一个渔村,与一渔民成婚。公主为了帮渔民们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就把自己的宝镜沉入海底,把鱼群照得一清二楚,好...
鹤庆新华民族村
大理州银都水乡新华村是依原生态自然村落建成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新华村原名石寨子,村子总面积16.88平方公里,全村有1120户人家,8960人口,白族占总人口的98.5%,是一个典型的白族寨子。景区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全国罕见的地下水资源。这里有万亩草海湿地,百鸟齐飞;十里荷塘飘香,千里芦苇荡漾;蓝天白云下的古老的白族庭院,清净典雅。农家小院内家家户户甘泉簇涌,充满生机的泉潭之水,环绕...
剑川千狮山(满贤林)
千狮山(满贤林)原名“蟒歇岭”又名“买闲林”,取“买取深林半日闲,万户烦恼随云去”之意。景区面积3.2平方公里,位于剑川县城西沿岩场沟而上的1.5公里处。山上山岩嵯峨,松林苍翠。峭壁上,历代名人的题字高镌于上,道劲雄浑、气势非凡。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也因“爱其幽静,为息阁中作记半日”,在此流连忘返,写下脍炙人口的游记。满贤林千狮山石雕是剑川石雕跨越千年时空的技艺传承。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开拓...
南诏风情岛
南诏风情岛位于洱海东北部的双廊村境内,洱海三岛之一。南诏风情岛在洱海三岛中独占水头,近百亩的海岛面积。远处看来犹如一把巨梭,奇异独特的地形地貌中,展示这原始的真与朴实的美。绝妙的地理区位使其可南瞻“世纪伟人”,东览“绿萝大佛”,北观“天生营地”,西眺“生命之门”,倘岛位移几百米,这些奇景将或失或异,难得其觅。岛上风光旖旎,海天一色风月无边,千年古榕枝繁叶茂,幽穴古洞盘曲交错;岛屿四周水清沙白...
沙溪古镇—石宝山
石宝山·沙溪古镇景区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西南21公里,距大丽高速公路15公里,景区位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和怒江的交通要塞关键节点。景区由石宝山和沙溪古镇二部分组成,总面积达300平方公里,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石宝山是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滇藏茶马古道”与“西南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艺术明珠,总面积25平方公里,属世界自然遗产老君山山脉向南延伸的一个支脉。石宝山最高峰佛顶山海拔为3038...
巍山古城—巍宝山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地处哀牢山和无量山上段。巍山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云南省设置郡县最早的地区之一,是南诏国的发祥地,是清代云南省四个文献名邦之一。巍山旅游资源丰富,风景名胜和历史文物众多,有省、州、县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多处,有全国十四座道教名山之一的巍宝山,有展现候鸟迁徙奇观的鸟道雄关,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东莲花村等。围绕“南诏古都、彝祖故里、...
无量山樱花谷
都说,美景藏在边陲。初识无量山,源于金庸先生写的《天龙八部》,在《天龙八部》的开篇中,段誉随普洱茶商马五德来到无山,误入无量剑湖宫,进入石洞看到神仙姐姐塑像,练成“凌波微步”。各大门派也在无量山展开了一段快意恩仇的江湖故事。书中,金庸先生描绘的无量山壮美,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物产丰富。无量山,在金庸先生笔下占尽了风头。后来,无意间在朋友圈看到别人转发的无量山樱花谷图片,只觉内心为之一震,茶园...
祥云水目山
水目山,离祥云县志25公里。这里属于马街乡,海拔2070米。祥云水目山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水目山是云南开创最早的佛教圣地之一,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南诏诸大臣请建此刹。普济庆光禅师用禅杖凿地,“而有清泉涌出,因名水目”。开堂之日,六诏的首领都来祝贺。香火最旺时,号称“和尚千人,尼姑八百”。历代都有高僧住水目山,如唐代的开山祖普济庆光禅师,宋代的净妙澄禅师,晚清时期的无往如禅师、非...
看见大理-标题
山水倾城
•
古韵倾心
大理风光
看见大理-内容
大理古城
苍山
洱海
三塔
沙溪
鸡足山
大理古城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