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打歌

云南VIP旅游网
来源:互联网


彝族打歌,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彝族打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Ⅲ-70。


彝族打歌,又称“跳山歌”、“跳歌”、“跳笙”,清代嘉庆《景东直隶厅志》记载,除个别有严格的时间、地点规定外,每逢春节、小年(农历正月十五)、火把节或婚嫁、聚会,人们都会彻夜踏跳彝族打歌。彝族打歌多在晚上进行,开始时先在舞场中央点燃篝火,人们以火为圆心,自然围成一圈或数圈,踏地为节,舞蹈歌唱。如是在白天打歌,则无需点火。

彝族打歌14.jpg

历史渊源

秦汉时期是踏歌的发展时期,在乐器上除了芦笙外,笛子和三弦成为伴奏乐器,歌词作为踏歌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出其完整的结构,舞蹈的动作日渐丰富多样,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正式形成。

彝族打歌9.jpg

秦汉以后,踏歌从两个方向发展、流变,并在隋唐特别是唐朝发展到了顶峰。

元代至近代,踏歌在中原内地逐步销声匿迹或演变为其他艺术形式,而西南特别是云南各民族的打歌却生存与发展。

明代开始,大量汉族人进入云南,彝语借用汉语的情况多有出现。

彝族打歌10.jpg

清代,在称呼踏歌的同时,打歌一词也开始出现,并广为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彝族打歌进入一个新的春天。“文革”期间,彝族打歌遭受厄运。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后,彝族打歌复苏,焕发出新的生命光彩。

彝族打歌不仅在民间恢复发展了起来,再节庆、祭祖、婚丧、庙会等场所随处可见彝族打歌的踪影,而且在州、县举办的大型活动、文艺演出中,也是重要节目。

彝族打歌.jpg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巍山彝族的打歌,根据音乐、唱腔、舞步动作、风格及习俗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别。

第一种是以芦笙、笛子为主旋律,不用大刀,巍宝山乡、五印乡、牛街乡、青华乡都属于这一类别。

第二种是以马鞍山青云村为代表,以芦笙和笛子的快节奏为主旋律,伴有大刀,马鞍山乡、紫金乡基本上属于这一类别。

第三种是以大仓小三家为代表,以芦笙加舞大刀为主旋律,笛子基本不用,大仓镇的小三家、新胜和庙街镇的惠明草场一带属于这一类别。

彝族打歌11.jpg

第四种是以庙街镇云鹤村委会阿朵村为代表,将五印、马鞍山、大仓的打法糅为一体,乐谱节奏、步法、调子等变化快,几种打法共同兼有,庙街镇的云鹤、碧清一带属于这一类别。

第五种不用芦笙、笛子和大刀,而是用大三弦伴奏,唱调不用彝语,用汉语,是彝族打歌中较为特殊的一种,主要流传在青云乡中窑村彝族中。

彝族打歌0.jpg

演奏特点

巍山彝族打歌唱的打歌调,有喜事调、节日调、忧事调、庙会调等,分别有四句式、六句式、八句式、十句式、十二句式和少量奇数式,其中又有五言、六言、七言和长短句等形式,多用比兴手法。打歌风格各地不同,弓鞍山地区打歌风格以舞为主,十六步平摆、三翻三转、勾脚等动作。

彝族打歌跳法有“直歌”、“穿花”、“阿妹跳”、“倒置歌”、“三摆手”、“脚跳”、“喂猪歌”、“四摆手”等,各自有固定的伴奏舞曲。

彝族打歌1.jpg

剧情内容

彝族打歌的圈子多为男半圈、女半圈,重复组成;也有男队、女队,由数百队组成。

开始时,先由歌头”吹响芦笙“阿户勿”,向打歌的人们发出呼唤,人们围着大火,发出“喂—呜哇—嗡”的呼应,这种呼应声反复三次之后,笛子也随着芦笙的节拍吹响起来,然后人们三五为伴,搂肩拾背,在芦笙节拍的指挥下,从原地起步缓缓进入唱歌场,以火为圆心,边唱边跳,逐渐形成圆圈。开始时,先让老年人上,青年人后上。先进歌场的人们往往以挑逗的唱词邀约围观者尽快进入歌场,当打歌快要进入高潮时,年老者逐渐退出歌场,这时年轻人则展现自己的舞姿和歌喉。

随着打歌进入高潮,男女对唱的歌词由生产、生活的内容转为爱情的内容。

彝族打歌2.jpg

传承价值

彝族打歌在巍山地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当地彝族传统节日及婚丧嫁娶、飘梁竖柱等重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歌、舞、乐三者合一的打歌中积淀了彝族古老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社会学、民俗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彝族打歌3.jpg

传承状况

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打歌这一民间文化活动正面临消亡的危险,亟待保护。

彝族打歌4.jpg

传承人物

茶春梅,女,1962年8月出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打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申报。

彝族打歌传承人茶春梅.jpg

茶春梅出生在巍山县马鞍山乡青云彝族山寨,自幼与彝族民间歌舞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上初小时,就代表彝族参加县级文艺汇演,并先后多次代表巍山和大理州参加省、州民间文艺汇演;她在认真组织青云打歌的同时,还虚心学习其他地区的民族歌舞,并热心培养接班人。她以对彝族民间艺术的执着追求和特殊的表现,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彝族打歌传承人茶春梅(左一).jpg

她与民间歌手金发结为夫妻,成了民间歌舞世家的骨干,为巍山彝族打歌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她所传承的青云彝族打歌,节奏明快、多变,舞蹈语言丰富,步伐多样,有十六步平摆、三步一掂、半翻半转,全翻、三翻三转等,主要是对动物(十二属)动作的模拟,使人眼花缭乱,整个歌场充满战斗气息,情绪激昂,催人奋进。


彝族打歌传承人茶春梅(右一).jpg

字升,男,彝族,1939年出生,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打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申报。

彝族打歌传承人字升.jpg

字升出生在彝族打歌之乡,从小耳濡目染学会打歌,是熟悉大理彝族民间各种打歌艺术的传承人。他能歌善舞,能演会编,组织能力较强,在大理州彝族地区有较高知名度,是广大群众十分尊重的民间艺术家。

彝族打歌传承人字升1.jpg

他的大量作品在国家、省和州有关刊物上发表,还积极参加各种演出活动。1987年,赴日本参加亚洲民族民间艺术节的7个原生态节目的演出;2008年6月,在央视“民歌·中国”栏目演唱了彝族民歌《牛歌》。

彝族打歌传承人字升命名状.jpg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文化馆获得彝族打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0年7月,巍山县组织字汝民等多位省、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到大仓镇小三家小学,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对彝族打歌进行了传承保护。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彝族打歌6.jpg

重要活动

1957年3月,巍山青云打歌队被选到北京出席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表演彝族打歌。

1987年9月,巍山彝族农民业余打歌队12人,接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邀请,赴日本演出。

彝族打歌7.jpg

荣誉表彰

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把彝族打歌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2006年10月,在北京举办了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彝族打歌被誉为是“最难学的舞步”。

彝族打歌8.jpg

彝族打歌

彝族打歌5.jpg

彝族打歌

彝族打歌12.jpg

彝族打歌

彝族打歌13.jpg

彝族打歌

彝族打歌14.jpg

彝族打歌

彝族打歌15.jpg

彝族打歌

彝族打歌16.jpg

彝族打歌

彝族打歌17.jpg

彝族打歌

彝族打歌18.jpg

彝族打歌

彝族打歌19.jpg

彝族打歌

彝族打歌20.jpg

彝族打歌

彝族打歌21.jpg

彝族打歌

彝族打歌22.jpg彝族打歌23.jpg

彝族打歌

彝族打歌24.jpg

彝族打歌

彝族打歌26.jpg

彝族打歌

彝族打歌27.jpg

彝族打歌

彝族打歌25.jpg

彝族打歌

阅读70259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