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文化
走进云南
游云南
旅游常识
游记攻略
旅游资讯
留言板
全站
搜索
传统舞蹈
傣族白象、马鹿舞
每逢泼水节等民间节庆活动,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等傣族地区的人们都会扎白象、马鹿跳舞,以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傣族白象、马鹿舞是傣族民间古老而具代表性的舞种之一,也是现存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5月24日,傣族白象、马鹿舞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舞蹈使用的白象、马鹿道具,用竹木扎制衬架,上糊纸布并饰以须穗绒毛、亮珠,适当加以彩绘,使眼、鼻、嘴、牙、尾等...
怒族达比亚舞
怒族达比亚舞,流传于云南省福贡县的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14年11月11日,怒族达比亚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Ⅲ-129。怒族民间传统舞蹈“达比亚”舞植根于匹河怒族地区,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千百年漫长的历史过程,经过历代怒族民间艺人和怒族群众的传承,形成了完整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怒族传统乐器“达比亚”其形状似三...
水鼓舞
水鼓又叫“嘎拱当”,是德昂族的主要打击乐器。鼓身一般长为1.5-2米,其形状为桶形,大头小尾。鼓的两端用优质的牛皮或蟒皮蒙上,用牛筋交叉收尾连接扎紧而成。鼓身制作完后,在鼓身的中间挖出一个小圆孔,敲打前装入一、二斤清水,在鼓面的皮上涂上黄泥,待鼓面和鼓身湿润后,再把剩余之水倒出来,就可以使用。经过湿润后的鼓,其音色纯正悠扬,韵味别具一格。再配上钗、铠等乐器的伴奏,使水鼓的鼓韵更具有一种特殊的...
铓鼓舞
铓鼓舞,云南省建水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14年11月,云南省建水县申报的铓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127。哈尼族铓鼓舞是哈尼族在传统节日 “昂玛突”上跳的一种祭祀舞蹈,舞蹈雄浑豪放,气势轩昂,质朴劲健,热情洒脱,表现出了哈尼人大山一样的性格,森林一样的情怀。铓鼓舞产生于哈尼族以狩措为生的古代。历史渊源人们为了在狩猎时进行联络和邀约...
白族耳子歌
耳子歌,留存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检槽乡白族中一种具有傩文化特征的传统舞蹈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耳子歌项目评估合格,云龙县文化馆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哈尼族棕扇舞
棕扇舞,流传于云南省红河与元江两县交界的哈尼族村寨的哈尼族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11年5月23日,棕扇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Ⅲ-103。在哈尼族的昂玛突(祭祖节)、库扎扎(六月节)、扎勒特(十月节)等传统节日及人生礼仪活动中,人们都要盛装酒宴对歌舞蹈,双手各持一柄棕树叶跳棕扇舞。棕扇舞有六十多种套路。舞蹈前,都要先由长者领跳...
拉祜族芦笙舞
拉祜族芦笙舞,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拉祜族芦笙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Ⅲ-79。拉祜族芦笙舞据史书记载和文物图案比照,早在新石器时期已有记载。芦笙舞“围圈”“携手”“顿足”等基本形态已经形成。随着数世纪的迁徙传入云南,历经漫长的民族合分与发展,逐步形成一大独立的舞种。拉祜族芦笙舞以正步、踏...
普米族搓蹉
“搓磋”为普米语,“搓”意为(这种)舞,“蹉”意为跳,即跳(这种)舞之意。舞时,领舞者按一定节奏击羊皮,起到鼓声的效果,因而也叫“羊皮舞”。此外,还有“四弦舞”或“普米锅庄”之称。主要流传于兰坪县的通甸、河西、啦井、金顶及石登等乡镇普米族聚居的村寨。2006年6月7日,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申报的“普米族搓蹉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序号:675 Ⅲ-78。历史渊源“搓蹉...
布朗族蜂桶鼓舞
布朗族蜂桶鼓舞,云南省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传统民俗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布朗族蜂桶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77。布朗族蜂桶鼓舞是布朗族跳鼓的总称,它起源于布朗族的创世传说和祭祀活动,在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邦丙乡、大文乡等的布朗族村寨中流传。其参加人数不限,动作大方、粗犷、潇洒,舞步刚健有力,...
纳西族热美蹉
纳西族热美蹉,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传统民俗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纳西族热美蹉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76。热美蹉亦称窝惹惹,是产生于人类早期社会的原始舞蹈,广泛流行于纳西族民间,并被录于纳西族东巴经书。它将诗、歌、舞浑然融为一体,完整成套,表演时男女混唱,集体舞蹈,不用任何道具。历史渊源纳西族热美蹉是纳西先民以游牧、狩猎为主的时...
撒尼大三弦
彝族三弦舞(撒尼大三弦),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2008年6月7日,彝族三弦舞(撒尼大三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Ⅲ-75。居住在云南石林、丘北一带的彝族多为撒尼人,相传很久以前,有位如花似玉的撒尼姑娘为避土司逼婚而出逃,与一撒尼小伙中途相遇,彼此情投意合,燃点篝火而围之起舞,以火为证结成夫妻,由此形成撒尼大三弦...
阿细跳月
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云南省弥勒市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75。阿细跳月在阿细语中称为“嘎斯比”,意为“欢乐跳”,它是彝族阿细人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源于阿细人古朴的“阿细跳乐”,因多在月光下的篝火旁起舞,故名“阿细跳月”。阿细跳月发源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
哈尼族乐作舞
乐作舞,云南省红河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乐作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74。乐作舞标准示范乐作舞标准示范乐作舞是哈尼族和彝族共有的一种歌、舞、乐一体的古老民间舞蹈,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岸红河县的哈尼族、彝族村寨。跳乐作舞,彝族民间称为“载比”;哈尼族民间称为“哈塞塞”,又名“龙纵撮”。历史渊...
彝族左脚舞
彝族左脚舞,云南省牟定县民间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彝族左脚舞被列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Ⅲ-73。彝族左脚舞,彝语称“咕遮”,古名堕左脚。左脚舞产生于1000多年前土著彝族时期的原始社会。道光年《定远县志》称:“谓堕左脚,盖以左脚先起故也”。左脚舞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以娱人、交往、健身为目的,以歌、舞乐活动为内容,并包含了彝族人...
彝族老虎笙
彝族老虎笙,云南省双柏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彝族老虎笙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72。彝族老虎笙,舞姿以奔放雄浑著称,展现了山地民族的刚强性格,表达了彝族人民对虎的崇拜。其主要动作是模拟老虎的各种动态,生猛有力,体现了彝族人民图腾崇拜的习俗,古朴传统。历史渊源彝族老虎笙是一种同时具备祭祀性和自娱性的舞蹈,主...
彝族跳菜
彝族跳菜,流传于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的传统舞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彝族跳菜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Ⅲ-71。彝族跳菜又名“抬菜舞”,彝语称为“吾切巴”,是一种礼节性风俗舞蹈。它起源于古老的祭祀,长期以来一直在南涧彝族地区传沿不绝。彝族民间办宴席上菜时,为敬重宾客、增加喜庆气氛,往往要跳起这种舞蹈。在《奉圣乐》伴奏下,舞者...
彝族打歌
彝族打歌,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彝族打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Ⅲ-70。彝族打歌,又称“跳山歌”、“跳歌”、“跳笙”,清代嘉庆《景东直隶厅志》记载,除个别有严格的时间、地点规定外,每逢春节、小年(农历正月十五)、火把节或婚嫁、聚会,人们都会彻夜踏跳彝族打歌。彝族打歌多在晚上进行,开始...
傣族象脚鼓舞
傣族象脚鼓舞,云南省潞西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象脚鼓舞是傣族流行最广泛、表演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民族舞蹈。它有独舞、对舞、群舞等多种表演形式,可在多种场合表演或自娱。表演目的在于祭祀神灵,驱灾避邪,庆贺丰年。象脚鼓舞不仅流传于国内的傣族、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而且还传播到东南亚许多国家。2008年6月7日,傣族象脚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彝族花鼓舞
彝族花鼓舞,彝语称“热波比”,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南部山区的双柏县、峨山彝族自治县和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一带,是一种表演性的舞蹈,一般由村子里的花鼓班子表演。彝族花鼓舞的表现形式特点是“歌”、“舞”结合。2021年5月,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双柏县,每逢年节和办丧事时,就请花鼓班子来跳。人们说,人在世上活着高高兴兴,死后也要高高兴兴,所以办丧事要跳花鼓,相反办喜事...
基诺大鼓舞
大鼓舞,云南省景洪市传统舞蹈类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0日,基诺大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38。基诺大鼓舞,基诺语称“司土锅”,“司土”为“大鼓”,“锅”为“跳”,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的基诺族村寨。基诺族有本民族的创世神话传说。他们视之为本民族的“根谱”,并以歌、舞、节庆祭仪等形式,加以崇拜和...
彝族烟盒舞
彝族烟盒舞,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0日,彝族烟盒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37。烟盒舞,就是用“烟盒”作道具的舞蹈。所谓“烟盒”就是由竹木制作的用来装烟丝的圆盒子。跳舞时将其上下两瓣分别持于双手,并用手指作有规律的弹响,它既是舞蹈的一个部分,又以其悦耳的有强烈节奏的音响作为舞蹈的伴奏。...
彝族葫芦笙舞
彝族葫芦笙舞,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0日,彝族葫芦笙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36。彝族葫芦笙舞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鸡街曼村。曼村为彝族花倮人聚居的村落。花倮人的葫芦笙舞是一种古老的彝族民间舞蹈,以躯体“S”形前后曲动的典型舞姿而独树一帜,展现着古代滇人葫芦笙舞的遗韵。在开化古铜鼓图饰...
傈僳族阿尺木刮
傈僳族阿尺木刮,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0日,傈僳族阿尺木刮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35。“阿尺目刮”是一种群众自娱性舞蹈,流传于以叶枝乡为中心的沧江上游地带,其特点是不用乐器,自始至终踏歌起舞,乐歌以领唱和伴唱合成,参舞者分为男女两队,每队1名领唱者,其余合唱,唱的内容十分宏富,可从远古洪...
傣族孔雀舞
傣族孔雀舞,云南省瑞丽市民间传统舞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傣族孔雀舞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相传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形成孔雀舞。傣族孔雀舞风格轻盈灵秀,情感表达细腻,舞姿婀娜优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有较高的审美价值。2006年5月20日,傣族孔雀舞...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
铜鼓舞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彝族民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种之一,分布于广南、麻栗坡、富宁、西畴、马关、邱北等县的壮、彝村寨,而以广南县壮族、彝族和麻栗坡县新寨乡和富宁县木央乡几个彝族白倮支系的铜鼓舞最具代表性。2006年5月20日,铜鼓舞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南县出土的铜鼓文物,年代最早的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沙果鼓,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铜鼓很早就被作为...
沧源佤族木鼓舞
木鼓舞是临沧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佤族传统“新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每逢年节庆典,佤族男女老少都会穿戴一新,在木鼓的敲击下,围绕着木鼓房,携手成圈蹁跹起舞。他们以屈膝、弓腰表示对木鼓的敬仰,不分男女老少,一律按逆时针方向围圈缓慢移动,以甩手、走步和跺脚为主跳起木鼓舞。生动的歌舞为广大佤族人民所喜爱,佤乡人民的情感也在歌舞中汇聚。2006年5月20日,木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
热巴舞
热巴舞,流传于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的藏族集聚地的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14年11月11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Ⅲ-21。关于热巴舞的起源,有观点认为:“热巴舞起源于公元11世纪,是由藏传佛教大师米拉日巴创造”。热巴舞的动作技术特征多为:“曲背、弓腰、摆手、转身、转胯、弯膝、蹲步、踢腿”。对男子的身体素质力量要求较高,...
四筒鼓舞
四筒鼓舞是流传于昭通市的传统祭祀舞蹈。2006年,“四筒鼓舞”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2021年,“四筒鼓舞”正式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因舞者四人身挎“筒鼓”击之、舞之而得名。四筒鼓舞属于丧葬祭祀舞蹈,是昭通民间较有特色和影响的舞蹈之一,舞姿朴素,节奏鲜明。其舞蹈形式与文化内涵,与先民的生死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昭通四筒鼓舞距今已有3000...
迪庆藏族锅庄舞
锅庄舞(迪庆锅庄舞),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迪庆藏族锅庄舞,藏语称为“果卓”,意为“圆圈舞”,广泛分布在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族民间,是藏民喜爱的民间自娱性舞蹈。迪庆藏族锅庄舞以德钦县奔子栏镇和香格里拉县建塘镇、小中甸镇最具代表性。德钦奔子栏锅庄曲调分“吆”(长调)、“卓金”(唱调缓慢、舞蹈动作轻逸缓慢)、“霞卓”(无唱腔的踢踏舞蹈)和“卓草”(节奏稍快、唱词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