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耳子歌

云南VIP旅游网
来源:互联网


耳子歌,留存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检槽乡白族中一种具有傩文化特征的传统舞蹈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耳子歌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表演程式的,既有舞蹈的特征,又有戏剧表演性的原始戏剧舞蹈,兼具“原始性、仪式性、戏剧性、舞蹈性”等特质,是至今仍保存于大理白族地区具有古傩文化特性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是为数不多、存活大理民间白族傩文化的鲜活范例。

耳子歌14.jpg

2009年10月,耳子歌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4年11月11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申报的瑶族民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Ⅲ-126)。


历史渊源

“耳子歌”是留存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检槽乡白族中一种具有傩文化特征的传统舞蹈艺术。“耳子歌”系白语,意为“哑巴跳的舞蹈”。

傩舞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殷墟甲骨卜辞中已有傩祭的记载。傩祭起源与原始狩猎、图腾崇拜、巫术有关,是古代驱逐疫鬼仪式的一种巫舞,后成为一种流传于民间的驱邪、祈福、喜庆的舞蹈。

耳子歌.jpg

关于傩舞,学者解说甚多。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与江西傩戏学家钱茀先生合著的《中国傩文化通论》中说:“傩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体,是一个在时空上跨时代、跨社会、跨民族、跨国界的庞杂而神秘的文化复合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它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宠儿。”云龙“耳子歌”就是这种“庞杂而神秘的文化复合体”中的婚俗活动,被专家称为“舞蹈艺术的活化石”。

耳子歌0.jpg

舞蹈特色

表演流程

“耳子歌”表演分三节:第一节为“耳子闹宴”,有“跳四方”“耳子抢红肉”等表演;第二节为“耳子闹婚”,有“拦彩门” “拜喜神”“春官审案”“点菜名”等表演;第三场为“送土神”,有“祭土神”“起五方土”“送土神”等表演。

耳子歌1.jpg

角色分工

“耳子歌”表演有严格的禁忌,一般只在结婚或建新房时演出。“耳子歌”表演一般由10人组成,分别要扮出老倌、耳子、耳子媳妇、春官、郎中、指点人,指点人即为全场表演的指挥者。这些人物全部由男性来扮演,并根据角色化妆。春官着明朝官服,戴一副纸糊眼镜;老倌穿当地白族服装,戴白纸剪的长须,拄杖;耳子媳妇三人着当地白族妇女服饰,其中一人背摇篮、挂瘿袋。耳子有三人,从头到脚用棕片包扎,一人胯下挂一个吹大的猪尿泡,隐喻生殖器,手拿笊篱、荨麻;一人臀悬牛铃铛,拿杵;一人拿连枷。

耳子歌2.jpg

现实意义

“耳子歌”与其他傩仪一样,离不开歌舞形式和面具服饰等相关器物。为增加娱乐性和功用性,“耳子歌”使用了大量的道具和有特定含意的服饰。活动中的许多器物和语言,都有特殊的暗示、寓意作用。比如,用棕皮包裹全身的“耳子”,暗示了人类的一种懵懂,聪明的人们用蒙着脸的方式,把诸多“明白人”碍于脸面不好启齿的话语通过“傻子”的形象,得已表达;婚姻中许多不方便表达的内容,通过与耳子的对答,就表达得清楚明白。在婚庆的过程中还把一些隐匿于深闺中口耳相传的知识,借着插科打诨嬉笑怒骂,于大庭广众之下大大方方地说个明白。在“耳子歌”表演过程中,人们巧妙地用道具或以白语谐音谐意等方式,让新婚的人了解他们应该了解的知识,从而使家庭和谐、子孙健康。

耳子歌3.jpg

文化特征

祈求人丁繁衍是“耳子歌”傩祭仪式的重要目的。如拿出一把面条道白:送给儿媳妇坐月子时吃;拿出一坛米酒道白:送给儿媳妇坐月子时喝;拿出豌豆道白:一颗豆子圆又圆,生出儿子做状元;拿出白米唱:一颗白米白生生,生出儿子做先生。

耳子歌4.jpg

祈祷丰收是傩祭仪式的另一个重要目的。“耳子歌”活动中,白语十二属调就是全部以农事活动为内容。而送土神时也要唱:感谢送给我们衣服和粮食,日复日来天接天……。“耳子歌”也与其他傩仪一样,从驱鬼除疫、求子祈丰的仪式,扩展到祈福、纳吉、求财、兴旺等多种内容,送福迎祥,娱神娱人,联络族众,和谐邻里。

耳子歌5.jpg

此外,仪式还包括道德教化的内容,如通过“春官审案”的情节,告诫人们要积德行善、不能坑蒙拐骗,也传达了善恶相报的思想,还把民俗、礼仪等结合起来,满足了广大群众对美好未来的企盼。

耳子歌6.jpg

传承价值

“耳子歌”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表演程式的,既有舞蹈的特征,又有戏剧表演性的原始戏剧舞蹈,兼具“原始性、仪式性、戏剧性、舞蹈性”等特质,是至今仍保存于大理白族地区具有古傩文化特性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是为数不多、存活大理民间白族傩文化的鲜活范例。

耳子歌7.jpg

“耳子歌”中保存着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祖灵崇拜等远古信仰符号,从中能够寻觅出当地白族远古农耕文化的遗迹,了解到他们的文化心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云龙白族地区独特的原生态文化艺术。对研究白族的历史、民族关系变迁、民间宗教信仰、民族风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民族学研究价值。具有鲜明的白族传统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的特征,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较高,它是山区白族原生态文化中最珍贵的“具有原始文化形态和深厚历史意蕴的遗产”。

耳子歌8.jpg

传承人物

杨春文,男,白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耳子歌。

耳子歌传承人杨春文.jpg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传承好“耳子歌”,云龙县不断加大保护宣传力度,对“耳子歌”进行了田野调查,基本健全了项目档案。2016年,云龙县挂牌成立三个保护传承基地,“耳子歌”的核心传播地检槽乡正在兴建主题文化广场。通过一系列的保护措施,“耳子歌”不断为人们所认知,诺邓、关坪等地的表演活动也逐步得到恢复,“耳子歌”又重新回到了民间,活态传承,健康发展。

耳子歌9.jpg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云龙县文化馆获得“耳子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耳子歌项目评估合格,云龙县文化馆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耳子歌10.jpg

学术研究

“耳子歌”早已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多个国家的民俗专家曾多次到云龙县做田野调查。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曾到云龙县检槽乡考察“耳子歌”。

耳子歌11.jpg

重要演出

2002年,云龙县“耳子歌”应日本国文化省的邀请,参加了“日本国际民俗艺术节”演出,使“耳子歌”走出国门。

2019年6月8日至10日,云南省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活动中,耳子歌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春文带着团队来到现场,表演白族婚礼中“耳子抢红肉”片段。

耳子歌13.jpg

耳子歌

耳子歌17.jpg

耳子歌

耳子歌15.jpg

耳子歌

耳子歌12.jpg

耳子歌

耳子歌16.jpg

耳子歌

阅读63712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