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达比亚舞,流传于云南省福贡县的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14年11月11日,怒族达比亚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Ⅲ-129。
怒族民间传统舞蹈“达比亚”舞植根于匹河怒族地区,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千百年漫长的历史过程,经过历代怒族民间艺人和怒族群众的传承,形成了完整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怒族传统乐器“达比亚”其形状似三角形。凡是会弹跳“达比亚”的民间艺人都会制作,早期制作的“达比亚”粗糙,外表不美观,携带较为不便,但它的音色清脆、柔和、明亮,节奏鲜明,曲调十分丰富,富有较强的表现力。
历史渊源
怒族主要聚居在怒江州福贡县匹河乡,是中国唯一的怒族自治乡,素有“荞米之乡”的美誉。全乡有9个行政村,57个自然村,总人口11740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许多有价值的民间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蕴藏在这里。“达比亚”舞就是怒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较具有怒族特色、具有怒族文化历史的民间传统舞蹈,盛行于村村寨寨。
怒族民间传统舞蹈“达比亚”舞植根于匹河怒族地区,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千百年漫长的历史过程,它凝聚着怒族人民的聪明、智慧和情感。经过历代怒族民间艺人和怒族群众的传承,形成了完整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怒族的民间音乐和舞蹈的不同曲调就是从这古老的乐器“达比亚”里流淌出来的,形成了“达比亚”舞。
“达比亚”这三个字是后来人们在书面上所用的词,由于各个村寨怒族语调的不同,传统的统称是“达表”“达比”“达变”“达标”等音,几乎都以“b”音起的字落音。再者,怒族语调有卷舌和儿化,因为怒族没有文字,把怒族语言用汉字来记录时,在音调上有些字写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写的时候在书面文字上都统一写成“达比亚”,但在读的时候“亚”字的读音要轻而短,并稍带上儿化。 怒族民间传统乐器“达表”也就是当下人们广泛统称的“达比亚”,是一种怒族民间传承下来的较为古老的传统弹拨乐器。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怒族地区各个村寨所弹跳的“达比亚”舞在内容和步法上大同小异。弹跳姿势多种,有正弹(弹跳时将“达比亚”抱在胸前弹奏)、反弹(弹跳时将“达比亚”后置,顶放在后背肩上,以反弹的形式弹跳)、背弹(两人背靠背弹跳)、低弹(弹跳时将“达比亚”琴头朝下进行弹奏)、平弹(弹跳时将“达比亚”置于前面弹跳)、左右高弹(弹跳时将“达比亚”前置,顶放在左右肩上,侧耳倾听、进行弹跳)、双人弹(两人肩并肩,搂腰搭背,一人手把琴杆,一人弹拨琴弦,双双起舞)等。弹奏时,左手摁住弦位,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弹拨。弹跳“达比亚”舞既动手又动脚,同时还要动脑,从以上的几种弹跳姿势中可以显示出弹跳者的娴熟与技艺的高超。“达比亚”舞不在丧葬场合弹跳,一般是在节日活动、婚礼等喜庆的场合中弹跳表演,也可自娱自乐地弹跳。既可边唱边弹,也可边弹边舞;可由一人弹跳、双人弹跳、多人弹跳。队形不定,传统弹跳的队形是圆圈,也有两排对跳的。
怒族舞蹈与乐器“达比亚”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舞蹈需要乐器伴奏,用怒族传统乐器“达比亚”来伴奏而边弹边跳的舞蹈叫“达比亚”舞,而有的人却片面地认为“达比亚”就是舞蹈。“达比亚”舞以舞者边弹边舞为主,舞蹈大多反映怒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习性,还有模仿动物形态和声音以及早期怒族祖先在怒江两岸的生活方式为著。有近百个套路,表现题材十分广泛,内容丰富,如:有反映怒族祖先不断迁徙的“第一次找土地舞、第二次找土地舞、第三次找土地舞”;有反映母系社会婚俗时新娘和舅舅一起跳的“掰手胯舞(手舞)”;有表现“男人生小孩”传说时的“生育舞”;有表现战争的“古战舞”“兽皮盔甲舞”;有表现怒族创世纪祖先乍付赛和乍付玛两人的爱情感动天感动神的“双人单达比亚舞”“双人双达比亚舞”;有反映男女爱情的“找情人舞”“情人相约舞”“逗趣舞”“钩裙舞”“追赶舞”“调情舞”“碰胯舞”;有反映婚俗的“访亲舞”“提亲舞”“接亲舞”;有情人相约逃往密支那一带的“逃婚舞”;有反映生产生活的“找野菜舞”“狩猎舞”“神弩舞”“挖地舞”“割漆舞”“擗包谷舞”“背小米、割小米舞”“搓籼米舞”“织布舞”“洗麻舞”“生产舞——劳动邀约舞”“找牧草舞”“走路舞”“找蜜蜂舞”“穷人啃骨头舞”“摇篮舞”等等;有模仿动物及动物形态的“母鸡下蛋舞”“母鸡扒食舞”“江边鸭雀舞”“乌鸦喝水舞”“狗撒尿舞”“老鹰翱翔舞”“猪刨土舞”“猪拱栅栏舞”等近百个,还有以歌唱为主要特色的怒族民歌《哦得得》,均以舞蹈动作和“达比亚”琴声伴奏吟唱相结合来表现的“哦得得调情舞”之一、“哦得得调情舞”之二、“哦得得调情舞”之三、“哦得得调情舞”之四。以上这些大部分曲目的共同点就是:开头和结尾的音乐曲调相同,舞步也相同,只有中间部分突出反映曲目的内容,音乐和舞步各不相同。这些舞蹈体现了怒族人民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崇尚自然、追求爱情的一种向上精神。
演奏乐器
怒族传统乐器“达比亚”其形状似三角形。凡是会弹跳“达比亚”的民间艺人都会制作,早期制作的“达比亚”粗糙,外表不美观,携带较为不便,但它的音色清脆、柔和、明亮,节奏鲜明,曲调十分丰富,富有较强的表现力。艺人们经过长期的总结经验和不断完善,当下制作的“达比亚”通过打磨抛光,不仅外观美而且音质响亮。“达比亚”早期为三弦演奏,后人又添加了一根弦变成了当下的四弦演奏法。传统使用二、三或五度定音法,以蜂蜡作点、作为音位的标记。1988年出版的福贡县文史资料第一集里记载有“达比亚”弹奏时常用的七种定弦法,我们通过向多位老民间艺人进行详细调查,“达比亚”的弹奏总共有十二种定弦法:6136、6156、6125、6123、6523(6是低音)、5125、5162(5和6低音)、5162(1和2高音)、5156(第一个5低音)、2156 、 2516(6是低音)、1236(6低音) 等可以弹奏出不同内容的怒族民间曲调和“达比亚”舞。
传承价值
怒族作为一个没有文字的人口较少民族,怒族达比亚舞是怒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并日益流传的宝贵文化财富,其传统舞蹈是其活态文化基因,它鲜活地扎根生存于怒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是怒族群众劳动与智慧的结晶。达比亚舞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这些不一样的舞蹈形式中去感受这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以及特有的民族风情,也能够在这种以集体为形式的舞蹈中感受这个民族团结的力量以及他们的热情。
传承状况
“达比亚”舞传承存在困难,较大原因是由于宗教观念的影响:怒族地区三分之二的人已走进了基督教堂,不再弹奏和制作“达比亚”。加之现代文化的冲击,当下除了不信主的个别中老年人外,年轻的几乎都没有人愿意去学,也没有人会弹奏,也不会跳民间的舞蹈,会制作的人更是屈指可数。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福贡县文化馆获得“怒族达比亚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4]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怒族达比亚舞项目评估合格,福贡县文化馆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重要活动
2020年11月26日,在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东边的老姆登村中一家“网红”客栈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怒族达比亚舞”的传承人波金山和碧生益手弹怒族古老的弹拨乐器达比亚,唱着用怒族语言编写的消防安全歌曲。
怒族达比亚舞
怒族达比亚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