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鼓舞是临沧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佤族传统“新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每逢年节庆典,佤族男女老少都会穿戴一新,在木鼓的敲击下,围绕着木鼓房,携手成圈蹁跹起舞。他们以屈膝、弓腰表示对木鼓的敬仰,不分男女老少,一律按逆时针方向围圈缓慢移动,以甩手、走步和跺脚为主跳起木鼓舞。生动的歌舞为广大佤族人民所喜爱,佤乡人民的情感也在歌舞中汇聚。
2006年5月20日,木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Ⅲ-25。
沧源佤族木鼓舞分布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岩帅、单甲、糯良、勐来、勐角、班洪等乡镇,佤山村村寨寨都有自己的木鼓歌场。现沧源县有大、中、小型木鼓七百多只,90%的人能跳木鼓舞,唱木鼓歌。
沧源佤族木鼓舞由拉木鼓、进木鼓房、敲木鼓、祭木鼓四部分组成。每逢年节庆典,佤族男女老少都会穿戴一新,在木鼓的敲击下围绕着木鼓房,携手成圈蹁跹起舞。他们以屈膝、弓腰表示对木鼓的敬仰,不分男女老少一律按逆时针方向围圈缓慢移动,动作以甩手、走步和跺脚为主。第一拍右脚向右斜前方上一步,双手曲肘举至头斜上方,身体后仰;第二拍左脚跟踏一步,双手甩至身后斜下方,身躯前倾。如此循环反复,动作规范而平稳。木鼓舞贯穿于木鼓祭祀活动的全过程,舞蹈以敲打木鼓者的领唱与众人踏节而歌为伴奏,歌词多述说民族历史、祭祀和劳动生产及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跳木鼓舞时鼓声震天,舞者秀发飞扬,动作粗犷奔放、炽热狂野,表现出佤族人民勤劳勇敢的性格特征。目前沧源佤族木鼓舞中已形成“高格龙勐”、“甩发舞”、“加林赛”等影响较大的代表作品。
木鼓是佤族传说中的通天神器,被视为民族繁衍之源头,是佤族的历史文化象征。木鼓舞集中体现了佤族民间歌舞、文学、艺术及宗教信仰的成就及特色,不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艺术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木鼓舞是佤族民间歌舞的集大成者,是佤族文化最直观生动的体现,一直为广大佤族民众所喜爱,为其民族精神的凝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木鼓舞,佤族称之为“稿克罗(mgraog grōg)”,源于佤族“拉木鼓”祭祀活动。木鼓祭祀活动一年一次,每年佤历正月初举行,历时15天,以村寨为单位。届时,全寨村民身着节日盛装都上山拉木鼓树,在手持红毛树叶的魔巴(巫师)领唱指挥下,男男女女数百人,分别拉住拴着木鼓的四根藤索,边拉边唱边吼边跺脚舞动,声势浩大,威武壮观。在拉木鼓的实践中逐渐产生了木鼓舞,木鼓舞是随鼓而生的艺术。在独特的打击乐和原始古朴的拉木鼓祭祀活动中派生了位木鼓舞、铓锣舞、镖牛舞、刀舞、甩发舞、跳木鼓房舞、迎头舞、供头舞、送头舞系列舞蹈。祭木鼓、跳木鼓舞就是祈求人丁兴旺,驱病消灾。
木鼓舞的表现形式有:联袂踏歌、围圈、对称,边歌边摊、程式化等特点。动律结构有:双膝弹动,重拍向下,韵律感强。动作有:一步一跺、一步一踢、三步一跺、三步一踢、单跺步、双跺步、连跺步、并跺步、双膝弹动等元素。音乐韵律具有佤民族的个性特征。
木鼓舞是佤族民间最具凝聚力,最原始古朴、粗犷豪放、震撼人心、激情飞扬的舞蹈,是佤族史前民间舞蹈的典型代表,是难能可贵的原始舞蹈遗存,是佤族传统歌舞典型代表,是难能可贵的原始舞蹈遗存,是佤族传统歌舞艺术的源泉;是佤族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佤族的象征。
“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这是佤族人民对自己的评价。而木鼓舞是佤族舞蹈的典型代表,荟萃了佤族文化积淀,展示着璀璨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2006年,沧源佤族木鼓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沧源佤族木鼓舞由拉木鼓、进木鼓房、敲木鼓、祭木鼓四部分组成。跳舞时木鼓震天响,秀发满天飞,表演风格粗犷奔放、炽热狂野,表现出佤族人民勤劳勇敢的性格特征。
沧源佤族木鼓舞
沧源佤族木鼓舞
沧源佤族木鼓舞
沧源佤族木鼓舞
沧源佤族木鼓舞
沧源佤族木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