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跳菜

云南VIP旅游网
来源:互联网


彝族跳菜,流传于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的传统舞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彝族跳菜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Ⅲ-71。

彝族跳菜10.jpg

彝族跳菜又名“抬菜舞”,彝语称为“吾切巴”,是一种礼节性风俗舞蹈。它起源于古老的祭祀,长期以来一直在南涧彝族地区传沿不绝。彝族民间办宴席上菜时,为敬重宾客、增加喜庆气氛,往往要跳起这种舞蹈。在《奉圣乐》伴奏下,舞者捧盘或托盘起舞,舞姿多以旋转为主,舞袖旋转,姿态繁多,时而刚劲,时而蹁跹。彝族跳菜常见的有“席间跳菜”和“表演跳菜”两大类,“表演跳菜”以“席间跳菜”为基础,而以南涧境内流传的多种打歌步伐为主要舞步。“席间跳菜”按抬菜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头功跳菜”、“口功跳菜”和“手功跳菜”三种既相对独立又有整体表现性的形式。

彝族跳菜.jpg

历史渊源

彝族跳菜起源于云南南涧自治县,从历史时间上来看,“跳菜”始创于1200多年前唐朝《南诏奉圣乐》“抬菜舞”。云南当时的《南诏奉圣乐》,被唐朝列为14部乐礼之一,舞者托盘起舞,随乐而动,姿态优美,是当时较富盛名的宫廷舞蹈之一。而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沉淀,“跳菜”已经深深扎根于南涧普通民俗之中,成为了南涧民间重要节日宴席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彝族跳菜0.jpg舞蹈特色

舞蹈分类

“跳菜”分“宴席跳菜”和“表演跳菜”两大类。“宴席跳菜”具体又可以分为“乡村跳菜”和“宾馆跳菜”,在结婚庆典、新房落成、迎接贵宾、给老人祝寿等重大场合中表演,目的是为了增加喜庆气氛,讲究“吃着并快乐着”。另一类是“表演跳菜”,根据表演地点和舞台大小又分为“舞台跳菜”和“广场跳菜”。再细分又可分为无量山系黑彝“跳菜”、哀牢山系黑彝“跳菜”和无量乡红星村白彝“跳菜”三种。“舞台跳菜”顾名思义就是在舞台上表演的跳菜,演员通常在20人左右,要求舞蹈动作粗犷豪放,声音高亢嘹亮。而“广场跳菜”是在广场上表演的跳菜,演员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表演时要求按照队形变化来做动作,表现出气势恢宏、整齐和谐的艺术效果。

彝族跳菜1.jpg

(一)“宴席跳菜”

“宴席跳菜”是南涧彝族日常生活的亮点,它改变了传统的舞蹈、音乐仅仅作为饮食“陪衬”的格局,将舞蹈、音乐、饮食合而为一,即抬菜人用手抬、臂托、口衔、头顶菜肴,合着唢呐吹奏的上菜调,与引菜人跳着滑稽幽默的舞步,为宾客盛上美味可口的菜肴。

彝族跳菜2.jpg

“宴席跳菜”按抬菜方式不同,可分为三种跳法。一种是常规跳法;第二种“空手叠塔跳”;第三种“口功送菜”。宴席跳菜一般有7人表演,多为男性,其中1人鸣锣指挥、2人吹奏乐器、2人持奉盘、2人为搭档,奉盘演员一般穿着羊皮袄,从厨房到餐桌,边奏边舞边上菜,姿势各异,变化多端,刚柔并济,旋转自如,装满菜肴的托盘在他们手中不断被翻出花样。“跳菜”有功夫,摆菜有讲究,摆菜必须按照传统规矩来摆放,常见的摆法有“回宫八阵”“四方形”“梅花形”、“一条街”等。待上了四碗菜后,宾客方能动筷,一边欣赏“跳菜”表演,一边品尝彝家风味大餐。

彝族跳菜3.jpg

(二)“表演跳菜”

“表演跳菜”不仅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还有健康的情调,而且民族色彩非常醇厚。文化工作者们通过挖掘整理民间习俗——“抬菜”,把它变成了“表演跳菜”,从此以后,民间“抬菜”从山间田园跳到广场都市,进入艺术殿堂。经提炼后的“表演跳菜”被誉为“民间艺术的精品”、“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的成功杰作”。“表演跳菜”融进了较高的专业技巧又保持了纯真朴实的气质,那种自然古朴的野性融合了强烈的现代气息,擎天拔地的阳刚之气,汇入中华民族文化的洪流之中。“表演跳菜”要求动作敏捷,欢快自如,气势恢宏,刚健有力。这种活的“人体文化”,既有鲜明的民族性,又有强烈的时代风貌;既有审美价值,又有自娱价值。在中国远古时代直至汉唐时期,音乐、舞蹈、杂技、戏剧常与饮食融为一体,互为添色,而又珠联璧合。

彝族跳菜4.jpg

表演形式

在“跳菜”表演前一般要进行“拜四方”的祭祀活动,以表达敬畏之心。在“跳菜”开始时,首先大号、唢呐等伴奏声响起,伴奏音乐节奏欢快,富有气魄。“抬菜”表演人员主要分两种,分别是“引菜人”和“抬菜人”。在表演时,引菜人首先伴着音乐挥动毛巾引路,然后抬菜人在引菜人的引领下,迈着有力的步伐入场。抬菜人在抬菜时,左右手的拇指、食指、和小指分别呈一个倒锥形撑起了上菜的方形托盘,托盘内装满了彝族传统的八盘菜。而当下的“跳菜”表演中为了增强表演力,常常加入头顶托盘和口咬方桌的内容。在表演过程中,抬菜人随着吆喝声和唢呐等乐器的节奏慢慢行进,脚步忽高忽低,动作张弛有度,但托盘里的菜却四平八稳。而引菜人则围绕抬菜人四周,手中舞动彩色的毛巾,为表演增加艺术效果,抬菜人的舞步和引菜人的动作相得益彰。

彝族跳菜5.jpg

舞蹈的形式上沿袭了传统的宗教祭祀的元素,为表演增加了些许神秘感,其中还融合了黑彝“十六步”和白彝“六步”的舞蹈动作特点。在“跳菜”过程中,通过模仿的形式,跳出“喜鹊蹲窝”“手托金鼎”“五谷丰登”等舞蹈动作。

彝族跳菜6.jpg

乐器

“跳菜”时伴奏所用的乐器,主要是锣,唢呐,大筒等,由于流传已久,伴奏的曲调多复杂多变,曲目也各种各样。根据南涧当地地域划分的区别,通常把“跳菜”时的伴奏曲调分为“上截调”和“下截调”。无量山地区的被称作“上截调”;哀牢山地区的称为“下截调”。虽然在地域上“跳菜”的伴奏有所划分,但是两者都有“喜调”和“哀调”两种形式,以分别用于喜事和哀葬等。

彝族跳菜7.jpg

服饰

“跳菜”表演时,表演人员一般身着传统红、黑色调绣花镶边大襟上衣,戴着大银耳环,披着类似斗篷的羊皮披毡,虽然服饰上并不华丽,但是表演较具张力,而且在表演的过程中丝毫不掩饰感情的流露,没有矫揉造作,完全投入到艺术的表现当中,为宴席过程增加欢乐。

彝族跳菜8.jpg

传承价值

彝族跳菜反映了彝族人民对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展现出他们善良淳朴、热情好客的特点,具有原始宗教及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彝族跳菜9.jpg

传承状况

当下彝族跳菜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活动后继乏人,已处于濒危状态,亟待保护传承。

彝族跳菜11.jpg

传承人物

鲁朝金,男,1966年3月出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彝族跳菜,申报地区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


鲁朝金自幼酷爱彝族舞蹈,出生于跳菜、唢呐、葫芦笙演奏世家,属四代祖传。从16岁开始学习打歌、跳菜、吹芦笙和唢呐。经过伯父传、教、带,经常参加民间红白喜事、山会、庙会等活动,每月不少于20余场次。从1992年开始,陆续参加国家、省、州、县各级的舞台跳菜表演。至今已参加演出上千余场次。

彝族跳菜传承人禄朝金.jpg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南涧彝族自治县文化馆获得“彝族跳菜”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重新认定南涧彝族自治县文化馆(南涧彝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南涧彝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彝族跳菜项目保护单位。

彝族跳菜12.jpg

重要活动

2019年12月1日上午,以“无量盛宴·跳菜南涧”为主题的2019年中国·南涧跳菜艺术节暨无量山樱花节在大理举办。

2019年2月27日,南涧彝族自治县的村村寨寨,随处可见“南涧跳菜”表演队的热闹场景。

彝族跳菜13.jpg

大理南涧彝族跳菜

彝族跳菜20.jpg

大理南涧彝族跳菜

彝族跳菜14.jpg

大理南涧彝族跳菜

彝族跳菜15.jpg

大理南涧彝族跳菜

彝族跳菜16.jpg

大理南涧彝族跳菜

彝族跳菜17.jpg

大理南涧彝族跳菜

彝族跳菜18.jpg

大理南涧彝族跳菜

彝族跳菜19.jpg

大理南涧彝族跳菜

彝族跳菜21.jpg

大理南涧彝族跳菜

彝族跳菜22.jpg

大理南涧彝族跳菜

彝族跳菜23.jpg

大理南涧彝族跳菜

彝族跳菜24.jpg

大理南涧彝族跳菜

彝族跳菜25.jpg

大理南涧彝族跳菜

彝族跳菜26.jpg

大理南涧彝族跳菜

彝族跳菜27.jpg

大理南涧彝族跳菜

彝族跳菜28.jpg

大理南涧彝族跳菜

彝族跳菜29.jpg

大理南涧彝族跳菜

彝族跳菜30.jpg

大理南涧彝族跳菜

彝族跳菜31.jpg

大理南涧彝族跳菜

彝族跳菜32.jpg

大理南涧彝族跳菜

彝族跳菜33.jpg

大理南涧彝族跳菜

彝族跳菜34.jpg

大理南涧彝族跳菜

彝族跳菜35.jpg

大理南涧彝族跳菜

彝族跳菜36.jpg

大理南涧彝族跳菜

彝族跳菜37.jpg

大理南涧彝族跳菜

阅读64082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