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

云南VIP旅游网
来源:互联网


铜鼓舞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彝族民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种之一,分布于广南、麻栗坡、富宁、西畴、马关、邱北等县的壮、彝村寨,而以广南县壮族、彝族和麻栗坡县新寨乡和富宁县木央乡几个彝族白倮支系的铜鼓舞最具代表性。2006年5月20日,铜鼓舞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jpg

广南县出土的铜鼓文物,年代最早的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沙果鼓,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铜鼓很早就被作为权力的象征、驱邪祈福的神器和娱神的乐器使用了。铜鼓舞始于文山壮、彝先民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彝族认为铜鼓是万物之灵,通过敲铜鼓、跳舞,可以向上苍和祖先传递人们的意愿。壮族则认为敲铜鼓起舞,可以为村寨降妖驱邪,祈求平安。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1.jpg

铜鼓舞属族群性的集体舞蹈。舞者围成圆圈,踏着鼓声节奏沿逆时针方向起舞,跳完一组舞蹈动作再跳另一组,内容都是壮族、彝族农耕生产生活的反映。广南那洒镇马贵村壮族的铜鼓舞完整保留了十二套舞蹈动作,反映着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不同的生产内容。麻栗坡、富宁等几个村寨中的铜鼓舞,主要用于祈雨、求丰收和老人丧葬等民俗活动。壮族、彝族的铜鼓舞流传普遍,动作古朴,舞蹈语汇非常丰富。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8.jpg

壮族铜鼓舞表演时,一人敲铜鼓,另一人以木盒辅助形成共鸣滑音,这在其他音乐演奏中是找不到的。彝族的铜鼓演奏则是一种专门技巧,一人用公、母两面铜鼓可演奏十二种音调组合,简称十二调。据称公鼓代表太阳,母鼓代表月亮,十二调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因此彝族的铜鼓舞还包含着本地民族的历法文化内容,积淀着壮、彝先民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和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2.jpg

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壮族、彝族年轻一代对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缺乏深层次的认知,导致习铜鼓舞者锐减,如不及时加以保护和传承,就有消亡的危险。

铜鼓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民族还在使用和珍藏,它既是乐器,又是多功能器具。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3.jpg

铜鼓舞始于文山壮族、彝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是当地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种之一。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4.jpg

铜鼓舞属族群性的集体舞蹈,动作古朴、舞蹈语汇丰富。表演时,一人敲铜鼓,舞者围成圆圈,踏着鼓声节奏沿逆时针方向起舞,跳完一组舞蹈动作再跳另一组。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5.jpg

舞蹈内容主要体现栽秧、收割、织布等劳动场面,也有迎宾、敬酒等。用纯朴的肢体语言,形象生动地把一年四季的生产生活表现出来。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6.jpg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7.jpg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

阅读48063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