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文化
走进云南
游云南
旅游常识
游记攻略
旅游资讯
留言板
全站
搜索
文山文化
彝族葫芦笙舞
彝族葫芦笙舞,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0日,彝族葫芦笙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36。彝族葫芦笙舞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鸡街曼村。曼村为彝族花倮人聚居的村落。花倮人的葫芦笙舞是一种古老的彝族民间舞蹈,以躯体“S”形前后曲动的典型舞姿而独树一帜,展现着古代滇人葫芦笙舞的遗韵。在开化古铜鼓图饰...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
铜鼓舞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彝族民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种之一,分布于广南、麻栗坡、富宁、西畴、马关、邱北等县的壮、彝村寨,而以广南县壮族、彝族和麻栗坡县新寨乡和富宁县木央乡几个彝族白倮支系的铜鼓舞最具代表性。2006年5月20日,铜鼓舞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南县出土的铜鼓文物,年代最早的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沙果鼓,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铜鼓很早就被作为...
坡芽情歌
坡芽情歌,又名坡芽歌书,云南省富宁县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坡芽情歌的产生源自云南省富宁县丰厚的山歌文化生态土壤和人们在交往中依赖山歌传情表意的需要。2006年,富宁县文化普查小组在农凤妹家中发现一块画有坡芽情歌图案的土布,从此坡芽情歌才被慢慢揭开神秘面纱。坡芽情歌由绘制在土布上的81个图画符号组成,每一个图画符号代表一首情歌,整个歌集以男女恋情为主线,委婉曲折地反映了一...
壮剧
壮剧,2008年6月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保护名录。壮剧是壮族人民的传统剧种,与彝剧、白剧、傣剧并称为云南四大民族剧种。文山州壮剧由富宁土戏、广南沙戏和文山乐西土戏三个分支组成,但起源各不相同。最早的是富宁土戏,初步判定距今有300年左右的历史,壮剧最早的唱腔形式也源自富宁土戏。富宁土戏的演出台词有的用壮话,有的用汉语,有时也有用粤语的情况,用老艺人的话来说,这叫“半土半汉”...
壮族女子太阳山祭祀
文山州西畴县“女子太阳山祭祀”,2014年11月入选国家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伴随着神秘的宗教仪式——祭太阳,在文山州西畴县上果村传承了数百年。据说,远古的天上有12个太阳轮流挂在天上,永昼的日子,大地被烤得焦黄。大神布洛陀召集人们射太阳,射落11个后,最后一个太阳躲了起来,天地进入永夜。妇女们商量,推举身强力壮的一位妇女去找回躲着的那个太阳。身怀六甲的乜星主动...
陇端节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陇端为壮语,“陇”为下之意,“端”为平坦宽阔的地方,“陇端”即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的意思。节日里,要举行歌舞、杂耍、演壮剧活动,习惯白天演武剧,晚间演文戏。青年男女则聚集唱歌,夜以继日。但白天在野外唱,晚间一定要回到村内,女在屋内,男在屋外,隔墙对歌。“陇端节”,也称壮族传统的“情人节”。陇端节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云南省富宁县一带的壮族,每...
闹兜阳
“闹兜阳”节是苗族同胞的传统重大节日,于每年的五月初五举行,最初是为祭祀苗族好人能人兜阳而设的招魂仪式,同时还会推举与兜阳一样的好人能人,久而久之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固定习俗。2015年,文山州将每年壮族“三月三”节、苗族“闹兜阳”节定作全州的民族节。“一路有你是兜阳。水中两人阴阳分;狗马虎时合归一。竹轿飞啊四人抬;五月苗族闹兜阳……”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马关县小坝子镇老懂寨都要举行“闹兜...
苗族
我国境内的苗族人口为9426007人(2010年),在我国56个民族中仅次于汉、壮、满、回,位居第五位。苗族人口的分布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苗族分布。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贵州省苗族人口最多,有430万人,占全国苗族总人口近一半。其次是,湖南192万人,云南104万人,重庆50万人,广西46万,湖北21万人,四川15万人,广东12万,海南6万。这8省(区、市)的苗...
壮族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共有16926381人(2010年)。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聚居在我国的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共有1420.71万人,占壮族总人口的87.81%,主要聚居于南宁市、崇左市、百色市、河池市、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