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剧,2008年6月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保护名录。壮剧是壮族人民的传统剧种,与彝剧、白剧、傣剧并称为云南四大民族剧种。
文山州壮剧由富宁土戏、广南沙戏和文山乐西土戏三个分支组成,但起源各不相同。最早的是富宁土戏,初步判定距今有300年左右的历史,壮剧最早的唱腔形式也源自富宁土戏。富宁土戏的演出台词有的用壮话,有的用汉语,有时也有用粤语的情况,用老艺人的话来说,这叫“半土半汉”,唱的却是壮腔,拥有自成系统的“哎咿呀”“哎的呶”“皮黄腔”等多种腔调。
文山乐西土戏是在文山市乐西村自发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广南沙戏都大约形成于清光绪年间。乐西土戏被国家文化部专家汪效禹誉为“中国戏曲后花园中的活化石”,仅流传于文山市德厚镇乐西村,是唯一以土支系壮族语言表演的戏剧,故名土戏。
乐西土戏的音乐为曲牌式结构,分唱腔音乐和器乐音乐,乐器使用二胡、三弦、笛子、牛皮鼓、锣、镲、钹等,演唱使用土支系壮族语言,传统剧目有《木兰从军》《铡美案》《香山记》等50多个。
壮剧是经过壮族民间活动逐渐发展衍变而成的,一开始只是以男女对唱的形式进行,后来发展成在家里唱的“板凳戏”。再后来,观众太多,家里坐不下,就逐渐发展成“耍曼”,即周游各寨子地去演唱。
“板凳戏”受百戏影响,从词话向戏曲发展,开始有了妆扮、歌舞和锣鼓伴奏,在剧目、角色、表演形式和技巧、音乐等方面渐成系统。剧目多达上千出,题材十分广泛,有历史英雄戏,也有反映百姓的家庭伦理戏;有虚无缥缈的神仙戏,也有扑朔迷离的破案戏;有爱情戏,也有道德戏。壮家人痴迷壮剧,因为不但剧情是壮家人熟悉的,唱词、道白也是壮族的方言土语,听来非常亲切。
富宁壮剧源远流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壮剧剧种繁衍地之一,最早出现于富宁剥隘的者宁地区,源于壮族民歌。壮剧最初的形式是“单分”(念歌),后逐渐演变为“板凳戏”(几名歌手坐唱),后来演变为多幕戏。
富宁壮剧有“哎咿呀”、“哎依哝”、“乖嗨列”、“依嗬海”四大声腔,亦称四大流派。伴奏乐器有马骨胡、板胡、葫芦胡、无膜竹笛等。剧本用汉字记录壮语,多为五言体叙事诗。剧目内容取材于本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汉族的演义小说、汉族唱本弹词和当地的民间故事。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云南的壮剧发展中,富宁壮剧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1954年,富宁县建立了第一个戏班。1958年,富宁县举行首次壮剧汇演,演员达百余人。1959年,全县的壮戏班子发展到150多个,演员8000余人。1960年,富宁县壮剧团成立,于1961年改为文山州壮剧团,1962年参加了云南省民族戏观摩大会,自编剧目《螺蛳姑娘》被选入《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选》。“文革”中,壮剧受到冲击,处于停滞状态,后逐步得以恢复。1992~2005年,富宁县多次举办农民文艺汇演,全县新增和恢复的戏班达80多个,长年活动的戏班和一大批壮剧艺人支撑着壮剧的发展,使壮剧成为当地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剧种。
壮剧
壮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