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西畴县“女子太阳山祭祀”,2014年11月入选国家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伴随着神秘的宗教仪式——祭太阳,在文山州西畴县上果村传承了数百年。据说,远古的天上有12个太阳轮流挂在天上,永昼的日子,大地被烤得焦黄。大神布洛陀召集人们射太阳,射落11个后,最后一个太阳躲了起来,天地进入永夜。妇女们商量,推举身强力壮的一位妇女去找回躲着的那个太阳。身怀六甲的乜星主动承担任务,寻日途中生下一个女孩,母女俩找了12年,终于追上了那个太阳。太阳说:“我是一个女人,没有衣服,光着身子怎能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布洛陀教乜星母女说:“你们叫太阳带着金针上天,谁看她就用针戳谁的眼睛。”太阳终于同意,带着针上天了。
为了纪念太阳上天的日子(农历二月初一),妇女们一代代地举行祭祀太阳和祭祀乜星母女的仪式。这一天也慢慢变成当地的“女人节”。
每年农历二月初一祭太阳日,早上蒸制金黄色的糯米饭作供品。中午,18岁以上的女性到村前小河里沐浴净身后,穿上传统民族盛装。下午,女人们爬到太阳山顶,清理祭祀场地、摆设供品,唱诵《祭祀太阳古歌》,向“太阳神位”顶礼膜拜,然后分享供品。
村里的男人这天专为女人服务,在太阳女神曾沐浴过的河滩上,制作传统美食等待女人们归来。傍晚,女人们在河滩上陪太阳女神共进晚餐,男人帮女人加菜装饭,有说有唱,热闹异常。
女人祭太阳活动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壮族原生宗教、壮族远古女性崇拜及民风民俗的载体。若能身临上果村的祭太阳现场,仿佛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古越人中间,感受壮族先民对太阳、女性的虔诚崇拜。
2009年,“女子太阳节”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女子太阳山祭祀”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北回归线经过的西畴县有个古老的壮族村寨——汤谷村,也被称为“太阳村”。这里有着世上唯一的活态传承母系社会原始部落祭祀太阳的习俗——女子太阳节。
骆越鸟部落族群后裔壮族濮侬人,在早期石器时代,曾经历“乜閧”制母系氏族社会,进入青铜器时代,又进入“博閧”制父系氏族社会。为此,“乜閧造”(创世女始祖)、“博閧造”(创世男始祖)产生于壮族的早期社会形态。鸟部落先民最初发现,世间万物都是有雌雄、公母,组合才能生殖繁衍,因此,壮族传说“博閧”(父王)“乜閧”(母王)是创造世界万物的始祖父和始祖母,称为“博閧造”(创世男始祖)和“乜閧造”(创世女始祖)。
畴阳河畔的麻栗坡县大王岩石器时代的岩画,主体人物是一男一女,濮侬文献古籍记载为“盤姑”(盘古),是旧石器晚期智人“西畴人”的后裔。传说中的“盘古”,到了中原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才有记载,晚了大王岩岩画“盤姑”一千多年。四五千年前,稻作族群以商纣王为代表的鸟部落族群先民发展到中原,把“布洛陀”(壮族摩教男始祖)和“姆六甲”(壮族摩教女始祖)带去中原的殷墟,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刻有铭文。商纣王稻作农耕先民与中原各个部落先民融合形成中国华夏族群,创造甲骨文及其缔造和弘扬传承“汉语汉字”甲骨文化,才出现了一个强悍的男士抬斧劈开天地的“盘古”的传说。
鸟部落族群后裔濮侬先民,应用12为数律。如人有12个灵魂,一年有12个月,一天分12个时辰等。早期先民认为天上有12个太阳轮流值日。石器时代的鸟部落先民绘在西畴县狮子山岩画上的太阳图案,也有12道芒纹,两千年前壮族先民铸造的句町铜鼓太阳浮雕也是12道芒纹。
据濮侬先民传说,早期“乜閧造”和“博閧造”创造世界万物时,天上有12个太阳(如八卦2进制),而中原汉文化的传说,是天上有十个太阳。濮侬先民传说认为,早期天上有12个太阳轮流值班,有一天,太阳不按时辰值班,12个太阳同时出来,把大地烤焦,地上万物不能生长。在壮族文献古籍中是这样描述的:
大地被烤枯,“河水被烤干,稻田有裂缝,缝隙深过膝,鱼蛙全晒死,禽畜没水喝。母外出晒死,幼儿爬天井,晒死在天井。‘乜閧乜星’(母皇祖母),聚集族长商量,特请‘郎星’(强悍的男郎)去射落太阳。”于是,“乜星”率众人助威,同“郎星”爬上“波郎罕”(天鹅山)最高的山顶去射太阳。“郎星”射出第一二箭,第一二个太阳一齐落,脓血流成瀑布,射出第五六箭,血流满山河,射出第十一十二箭,脓血流三四天不断。众人祈求“郎星”,留下一个太阳,好晒谷子。12个太阳,仅剩下第12个受伤的太阳,悄悄躲到人间。从此天上没有太阳,地上漆黑,人们无法生活。“乜閧乜星”又聚集寨老商量,派人去找回那个受伤的太阳。
个个年轻力壮的人都争先恐后报名去找太阳。身怀六甲的“乜閧乜星”对众人说:“还是我去吧!我找不着,我生下的孩子会继续去找!再说我多年带大家生活,有经验,我有责任去找太阳!”
“乜閧乜星”离开了众乡亲,去寻找太阳。她向西走了七七四十九天,又向东走了九九八十一天,在路途中生下一个女儿,并寄养在路上的村落里。女儿长大后,也继续找太阳。女儿长到十二岁时,母女俩相遇,把找太阳的艰辛诉说了几天。母女俩找不到太阳,只好又回到汤谷村,坐在村前河边的大榕树下,垂头丧气地等众乡亲到来。第12个受伤的太阳化作一个小伙子生活在人间,此时正藏在大榕树背后。他听了母女俩的悲欢经历,便出来跟母女俩说:“我就是受伤的太阳,我已经无力升天了!”母女俩对太阳说:“每年二月初一,我们化为鸟母,把你托上天照亮大地。”
从那年起,西畴县汤谷村的壮族妇女和姑娘们都会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做黄色糯米饭供品,沐浴净身,换鸟衣,把太阳请出来,进行祭祀。女人们陪太阳、送太阳上太阳山,唱祭祀太阳古歌,同时进行女性成人礼。四位鸟母托着太阳升天,照亮大地。从此,凡间万物又有了生机。
在汤谷村的太阳山祭祀场地上,原有一棵大树,后来老死枯倒了。由于各种原因,祭祀活动被中断了几年。没有祭祀活动后,汤谷村的群众就在太阳山上开地种粮食,原貌遭到了破坏。再后来,汤谷村遭遇许多灾难,特别是1965年,汤谷村发生火灾,全村仅剩下女祖母一家没有被火烧毁。1965年以后,当地才继续组织村民按照传统进行祭祀。原祭祀标志石头和石头顶上的鸟母石早已不知道藏到了哪里,村老就在地边抬来一块石板,刻上“太阳神位”字样,将其安装在原来祭祀的地方。
2013年底,在太阳山祭祀台进行了祭祀活动,随后,相关部门另建了高大雄伟的太阳山祭祀台。但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只能恢复原生形态。目前,在多方支持下,原生形态的祭祀台正在恢复中。太阳山祭祀台的恢复,更能体现原汁原味的远古壮族母系氏族社会的女性祭祀情况,提供世人研究骆越鸟部落后裔传承的文化。
结合“女子太阳山祭祀”活动,自2014年以来,汤谷村成功举办了中国西畴“女子太阳节”活动,相继举办了“文山州都梦骆越乌部落族群文化遗产保护学术交流会”等学术研讨会,组织编排演出了《大阳鸟母》歌舞剧,创作的“中国汤谷太阳鸟母音乐歌曲系列”荣获第15届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歌曲大奖,进一步提升了“女子太阳山祭祀”的对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