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文化
走进云南
游云南
旅游常识
游记攻略
旅游资讯
留言板
全站
搜索
民俗
傣族服饰(花腰傣服饰)
2021年5月24日,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申报的傣族服饰(花腰傣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历史溯源花腰傣历史渊源,因无文字可考,新平的文化工作者只好从民间口传、出土文物中,来推测考究花腰傣的历史进程。这是个艰难的旅程,从2001年2月云南新平花腰傣文化学术研讨会后,新平文化、文艺工作者就不断深入100公里长的漠沙、戛洒、水塘、腰街等 红河峡谷,...
普米族拈达则封山仪式
普米族拈达则封山仪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5月24日,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申报的普米族拈达则封山仪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春暖花开的3月,在丽江宁蒗,一年一度的普米族“拈达则”封山仪式在普米族聚居村落新营盘乡牛窝子村民小组及拉伯乡庄子村民小组举行。仪式结束后,禁伐和狩猎,直至7月半。普米族谚语有“砍比自己矮的树,剁自己的脚(下代)”的说...
楚雄彝族服饰
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形态有近百种。历史上,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凉山不少地区四季冷凉,气候变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饰季节性不强,察尔瓦(披衫)常年皆着。 彝族服饰的色彩较为丰富,款式变化多姿,并且以大量银制品和刺绣装饰。彝族服装一般由纯羊毛手工打造,从收取羊毛、纺成线、浸染,到织布、裁剪、刺绣,全部都由彝人手工完成。2014年11月11日...
白族三道茶
三般茶也称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属茶文化范畴。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2014年11月,“白族三道茶”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9日晚,“白族三道茶”项目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
抬阁(通海高台)
抬阁(通海高台),云南省通海县地方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通海高台是在云南省通海县传统节庆民俗活动中保留的一种抬阁表演形式,明清时军屯移民将粤、闽等省的“抬阁”和“飘色”传到云南。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四月二十七日立的《高台会碑》记载,原通海、河西(今通海县辖镇)两县迎高台兴起于清乾隆年间,从七街(今通海县辖镇)开始,流传至河西城、通海城以及各村落。清嘉庆、道光年间,七街、通...
壮族女子太阳山祭祀
文山州西畴县“女子太阳山祭祀”,2014年11月入选国家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伴随着神秘的宗教仪式——祭太阳,在文山州西畴县上果村传承了数百年。据说,远古的天上有12个太阳轮流挂在天上,永昼的日子,大地被烤得焦黄。大神布洛陀召集人们射太阳,射落11个后,最后一个太阳躲了起来,天地进入永夜。妇女们商量,推举身强力壮的一位妇女去找回躲着的那个太阳。身怀六甲的乜星主动...
梅里神山祭祀
“梅里神山祭祀”于2014年12月被国务院公布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梅里雪山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境内,地处滇、川、藏三省结合部,是康巴地区最大的一座神山,和西藏的冈仁波齐、青海的阿尼玛卿山、青海的尕朵觉沃并称为藏传佛教四大神山。梅里雪山是唯一一座因文化保护而禁止攀登的高峰。“卡瓦格博”是梅里雪山的藏语名称,它从西藏原始宗教那里而来,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古老名字。卡瓦...
苗族服饰(昌宁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制作工艺流传于保山市昌宁县耉街乡打平、土皮太村等苗族村寨。打平、土皮太的苗族服饰原料一般采用自植、自纺、自染的火麻土布。苗族妇女种出火麻后,把剥出的麻丝用手摇机纺成线,在土布机上织成布,然后依据各自的喜好和想象,在麻布缝制成的衣裙上缝绣各种图案。制作服饰是苗族女子一生中的大事,每个苗族女子到了七八岁就跟着母亲学习织布和刺绣,从小就练就了一双挑花绣朵的巧手。待嫁的姑娘要自己精心刺绣一套...
哈尼族矻扎扎节
正解为“矻扎扎”节,也叫六月年,在每年农历6月中旬举行。是红河哈尼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热闹隆重。届时,哈尼山寨到处兴高采烈,热气腾腾。人们穿上五彩缤纷的节日盛装,成群结队的相聚到磨秋场,打磨秋戏耍娱乐,欢度节日。“矻扎扎”,其含义是迎接“俄咀”(一位仙人)到哈尼人间巡访,为哈尼人驱害降魔,祈求“俄咀”保佑山寨平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祭祀活动哈尼族“矻扎扎”,是哈尼族的宗...
祭寨神林
祭寨神林,云南省元阳县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祭寨神林是哈尼族每年春耕开始前(一般在一月中旬)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元阳县各乡镇的祭寨神林,是所有哈尼族村落隆重的节庆大典。元阳县哈播村一带的祭寨神林,从农历腊月第一个辰龙日开始,延续到午马日,节期为三天。2011年5月23日,祭寨神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族石宝山歌会
石宝山歌会,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石宝山歌会是白族地区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歌会于每年农历的七月二十七至八月初一在云南大理州剑川县石宝山举行,届时来自剑川、洱源、丽江、大理、兰坪等地的白族群众聚集一处,弹弦对调以歌觅偶。2008年6月14日,云南省剑川县申报的石宝山歌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Ⅹ-105。历史渊...
德昂族浇花节
德昂族浇花节,是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德昂族浇花节是把佛陀诞生、成道、涅盘三个日期合并在一起举行的纪念活动,每年清明节后七天举行,为期三天。节日仪式由寨内的长老主持,男青年敲响象脚鼓,女青年和着鼓点跳起“堆沙舞”,尽情品尝各种食物,举行取水供物仪式,男女青年还要进行传烟、对歌、赛舞等文艺表演。2008年6月7日,德昂族浇花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基诺族特懋克节
特懋克节,是云南西双版纳原住民基诺族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特懋克”(英文名:Te Mao Ke)为基诺语,意为“过年”。“特”汉语意为“打”,“懋克”为“大的铁”,因此“特懋克”节也称“打铁节”。在基诺语中,特懋克的意思是“盛大的打铁节 ”,是基诺族为纪念铁器的创制使用而举行的节庆。早年的特懋克节就是打铁节,一般是在农历腊月举行特懋克节。节日活动包括:剽牛仪式,祭大鼓(神鼓)、打秋千、陀螺...
怒族仙女节
怒族仙女节,流行于流传于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地区的民族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怒族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怒族仙女节的起源,一种说法是源于原始崇拜,另一说法是怒族早期母系氏族尊崇女性的一种遗俗。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延续三天。节庆活动包括祭祀仙女洞并迎接圣水、歌舞求福、体育竞技三大类别。2006年5月20日,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申报的怒族仙女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
白族绕三灵
白族绕三灵,流行于云南省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白族绕三灵是大理白族的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白族群众性歌舞。白族绕三灵起源于唐南诏时期,清代白族学者杨琼《滇中琐记》也有所记载。绕三灵属农闲季节白族民间的自娱性迎神赛会,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洱海周边地区的白族村寨,是当地白族人民农忙前游春歌舞盛大集会。2006年5月20日,白族绕三灵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
独龙族卡雀哇节
独龙族卡雀哇节,流行于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部独龙江流域的所有独龙族村寨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独龙族卡雀哇节在每年农历腊月即公历的12月至次年的1月之间举行,节期最短3天,最长9天。节庆内容包括木刻传信、跳锅庄、射击猎物模型、火塘烧松叶求吉祥、喝木罗酒、剽牛等。各村寨的卡雀哇节节期前后相续,居住于独龙江上游的村落最先揭开序幕,由上游经中游而至下游,各村寨依序进入节期,整...
傈僳族刀杆节
傈僳族刀杆节,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的传统节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傈僳族刀杆节是傈僳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流行于保山地区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地区,表演者表演“上刀山”、“下火海”,表现了傈僳族人民不畏艰险的精神,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消除各种灾难。2006年5月20日,云南省泸水县申报的傈僳族刀杆节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理三月街
大理三月街,云南省大理市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大理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主要活动地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大理古城。它始于唐代永徽年间,系由庙会演变而成,其产生与佛教在大理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三月街街期为七天,从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至二十一日结束。每年赶赴三月街的人数以百万计,全国各地及海外都有人参加。2008年6月7日,大理三月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
苗族花山节
苗族花山节,流行于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的传统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花山节又叫“跳场”“跳花”“耍花山”“踩花山”,是祭祀苗族远古祖先“蚩尤”的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间进行,主要活动内容有倒爬花杆、对歌、跳芦笙、练武术、赛马斗牛等。2014年11月11日,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申报的苗族花山节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X-146...
傈僳族阔时节
“阔什”是傈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傈僳族人民的节日。“阔时节”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以前,傈僳族过节的日子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各村寨过节的时间各不相同,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初五到第二年正月初十这段时间内,前后约有一个月。这期间正是樱桃花开的季节,所以每年樱桃花开时就是傈僳族过年的日子。1990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自治条例》颁布实施后,把每年的12月20日定...
纳西族三多节
纳西族三多节三多节为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纳西语叫“三多颂”,源于白沙玉龙村北岳庙会,是纳西族法定民族节日、纳西族传统节日、纳西族祭祀本民族的最大保护神的盛大节日。每年的二月初八日,远近的纳西人云集玉龙山麓的三多庙,用全羊作牺牲举行称为"三多颂"的隆重祭拜仪式。人山人海,香烟缭绕,气氛庄严肃穆。届时各家各户也要在家中烹制食品,烧香祭拜。三多神是纳西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和象征,体现了纳西族热爱和...
景颇族目瑙纵歌节
景颇族目瑙纵歌,流行于云南省景颇族聚居区的传统民族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目瑙纵歌又称“总戈”,意为“欢聚歌舞”。目瑙纵歌节是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数万人踩着同一个鼓点起舞,规模宏大、震撼力很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族狂欢节,有“天堂之舞”,“万人狂欢舞”的美称。 “目瑙”是景颇语,“纵歌”是载瓦语的直译,意思是大家一起来跳舞。在德宏州景颇族聚居地,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就是目瑙纵歌节,...
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云南各民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各有各的特色内容。纳西族关于火把节传说的谚语中保留了火把节来历的重大信息,与《玉溪编...
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是中国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和中南半岛某些民族的新年节日。为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中国傣族节期在傣历六七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现已固定在公历4月13至15日。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泼水祝福,并举行拜佛、赛龙舟、放高升、点孔明灯等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增加了游行、文艺汇演、电影晚会、展览和物资交流等新内容。泰国、缅甸、老挝等国都在每年公历4月中旬欢度此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