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阁(通海高台)

云南VIP旅游网
来源:互联网


抬阁(通海高台),云南省通海县地方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通海高台是在云南省通海县传统节庆民俗活动中保留的一种抬阁表演形式,明清时军屯移民将粤、闽等省的“抬阁”和“飘色”传到云南。

通海高台0.jpg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四月二十七日立的《高台会碑》记载,原通海、河西(今通海县辖镇)两县迎高台兴起于清乾隆年间,从七街(今通海县辖镇)开始,流传至河西城、通海城以及各村落。

通海高台1.jpg

清嘉庆、道光年间,七街、通海县城、河西县城、四街、杨广(今通海县辖镇)相继成立了“高台会”,传承到当下。高台巡游多在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举行,称做“迎”高台。一般年份有十二台,闰年有十三台。制作高台手艺的难点是做到不露“筋骨”。所谓“筋骨”,指的是支撑整个舞台的铁杆。做到顺乎自然、天衣无缝,是高台艺人的绝活。高台是一个流动舞台,一台高台就是一出戏。经过挑选并训练过的四至五岁孩子装扮各种角色,表现的内容多为戏曲故事。高台巡游,有吹打乐伴随,还有毛驴灯、龙灯等民俗表演。

2011年5月20日,抬阁(通海高台)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X-87。

通海高台2.jpg

历史渊源

关于通海高台的源流与发展,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一)清代初期的通海“土高台”

《通海县志》载:“河西地方,先为生儿者搭一木架将其子供于门前,后又几家汇拢到庙内酬神还愿。遇世道清平,于各城门口搭灯楼庆贺,地会随之踊跃。”记述的是清朝初期,当时的通海县为了发展生产并鼓励生育,凡生了男孩的人家,到小孩周岁时,主人家就用方桌将男孩摆在门前,设香案,供乡邻前来庆贺,并抬着男孩在城里游行。此时,县令还要亲自前去祝贺,并赠以“百家锁”以表示官方的盛意。随着时间的发展,生育男孩的人家多了起来,就几家人将男孩供于一张桌上抬着游行。再后来,就有人砍来弯腰树将树固定于木架上,几个男孩捆坐在树上,再由4人抬着游行,称为“土高台”。据说,这就是通海高台在当地兴起的背景。

通海高台3.jpg

(二)清代中期的通海“高台会”

据《续修河西县志》载:“河西高台,始于明初,盛于清初及末。”通海高台大约在明代从江南传入,清朝末年,村村寨寨都成立了各自的高台戏演出班子,逢年过节各戏班都走村串寨并做交流演出,从此高台戏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清代道光二十四年(1844)《高台会碑》载:“一虑寂寞,又设一‘高台会’,以壮观瞻。”通海高台在当时十分兴盛,是为当地群众翘首以待的民俗活动,它在清朝达到了盛行。

通海高台4.jpg

到了乾隆年间,通海县七街的向宗昆、向宗豳兄弟入仕中举后,分别出任广东省阳春县县令和福建省建阳县县令。当时的广东、福建一带每年的春节都有类似“土高台”的展演活动,而且装点别致并有故事情节。弟兄俩任期满回乡,并将所任地方的这一艺术带回家乡,还对原有的“土高台”进行了改进,在人物、服装、道具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发展,集戏剧、小说、神话、传奇、故事,雕塑、绘画,篾扎、铁木工艺、装饰工艺等于一体,逐步形成了当下的高台艺术,可以称其为巧夺天工的“戏剧盆景”或“立体故事盆景”。

通海高台16.jpg

嘉庆、道光年间,由于高台为群众所喜爱,通海七街、县城、河西县城、四街、杨广相继成立了“高台会”,集资购置田地,每年收取租谷作装迎高台之用。到了民国时期,已成了通海民间一种独特的艺术。民国时期,通海县分别有县城、河西、七街、杨广4个高台会。每年正月间,各高台会都要组织12台的高台迎展,每逢闰年则会额外举行13台的高台戏,为民间增添欢乐气氛。

通海高台5.jpg

(三)清代末年的高台戏

通海高台戏是花灯高台戏的一种,是在花灯、山歌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各类戏剧表演形式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戏剧民俗表演形式。当然更多的如前文提到的资料称,通海高台戏移植于沿海地区。据《通海县志》载,通海高台戏是一种形象性、典型性、技术性强,可移动式的舞台艺术,是一个戏剧或故事的浓缩体。通海高台从充满人文气氛的云南通海地区孕育而来,也吸收和借鉴了广东沿海一带的高台艺术。关于通海高台的起源,上述说法可能都有一定道理,也可能都是通海高台戏形成的某一方面因素,并最终促成现代高台戏的形成。据推算,通海高台的发展,从兴盛到埋没又再兴盛,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大约走过了400年的时间。

通海高台6.jpg

通海高台戏的形成发展分为不同时期,最后定型于清代末年。据《贵州铜仁地区民族志》记载,高台戏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以花灯戏为基础的锣鼓灯、丝竹灯阶段,二是矮台戏形成阶段,三是高台戏形成阶段。通海高台戏形成发展阶段基本也是如此。

通海高台7.jpg

民俗内容

表演形式

通海高台以七街高台为代表,虽以当地花灯戏为主体,但在发展过程中,内容和形式上又大量吸收了当地傩戏和湘剧辰河戏、川戏的唱腔和表演因素。因此,可以说高台戏是将本地戏曲与外来戏曲融合、创新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戏剧民俗表演形式,它是当地文化艺术与外来文化艺术融合发展的产物,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体现出独有的综合性。

通海高台14.jpg


迎高台时,就把事先挑选并训练过的6一8岁的小孩子绑在上面,加上动作、表情,整座高台就是一个流动的小舞台。迎展活动中,每台高台徐徐移动,高台上的小表演者按照自已扮演的角色,弹烟盒、甩水袖、划船、打马鞭、舞扇子与高台异彩纷呈的画面相映成趣,妙趣横生。

通海高台.jpg

剧情内容

高台表演选择的故事情节大都与神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英雄人物等有关。高台的题材有古代故事,也有当代生活,还反映民族风情,如《张羽煮海》《柳毅传书》《水漫金山》《许仙借伞》《十字坡》《三打白骨精》《西厢记》《梁祝》《将相和》《借东风》《西游记》《水浒传》《杞湖渔歌》等。

通海高台9.jpg

表演音乐

通海高台戏与中国各地的拾阁民俗表演艺术的较大不同是,它的每一出戏均由念白和曲唱两部分组成,念白与曲唱交替进行。一出戏中曲唱部分由几组到10多组构成,每组自成一个独立的乐段,乐段的结构多呈现上下句,4乐句和多乐句构成的单乐段形式,其乐句之间,句首和结尾均用等长的伴奏乐句,乐句结构规整,一般由4小节组成,乐句之间对称性强。上下句是高台戏常用的段落形式,每个乐段由戏中不同的人物演唱,乐段之间在曲调和唱词的内容上往往形成对答呼应形式。其调式和旋律有创新发展,在调式上以五声徵调式为主体,羽调式、宫调式、商调式次之,且五声徵调式音阶结构完整,而羽调式、宫调式、商调式音阶则往往呈现不完整形态,商调式出现六声音阶。因此可以说,通海高台也是中国拾阁民俗表演中专业性较强的形式之一。

通海高台10.jpg

传承价值

通海高台对于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增强社区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亦有民俗学、艺术学、历史学研究价值。

通海高台11.jpg

传承状况

许多人尤其年轻人依然对这项艺术较为陌生,令人不得不担忧高台的传承问题。由于高台迎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通海县城和杨广高台会先后停止了活动,唯有河西、七街两家高台会历经风雨;顽强地坚持下来,并不断推陈出新。

通海高台12.jpg

传承人物

公孙馨,男,1949年月10出生,汉族,云南省通海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抬阁(通海高台),申报地区为云南省通海县。

通海高台8.jpg

公孙馨(中)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通海县文化馆获得“抬阁(通海高台)”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抬阁(通海高台)》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为通海县文化馆(通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通海高台13.jpg

重要活动

2016年2月8日,云南省通海县城举行的2016春节巡游活动,活动上表演了通海高台。

2020年1月1日至2月29日,通海新春文体系列活动内容由春节体育系列竞赛活动、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通海县第十八届迎春花街、民俗民间艺术展演、秀山公园系列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组成,活动上表演了通海高台。

通海高台15.jpg

通海高台

阅读35032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