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文化
走进云南
游云南
旅游常识
游记攻略
旅游资讯
留言板
全站
搜索
玉溪文化
彝族花鼓舞
彝族花鼓舞,彝语称“热波比”,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南部山区的双柏县、峨山彝族自治县和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一带,是一种表演性的舞蹈,一般由村子里的花鼓班子表演。彝族花鼓舞的表现形式特点是“歌”、“舞”结合。2021年5月,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双柏县,每逢年节和办丧事时,就请花鼓班子来跳。人们说,人在世上活着高高兴兴,死后也要高高兴兴,所以办丧事要跳花鼓,相反办喜事...
洞经音乐(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
洞经音乐(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云南省通海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通海洞经音乐兴起于元代,创立于明朝初年,兴盛于明末至清朝。明朝的万历年间,大音韵学家和音乐理论家葛中选创建组织了名为“雅乐社”的古乐团体,所著《泰律》一书被同辈称为“千古不传之迹”。通海洞经音乐曲调典雅,旋律优美,节奏鲜明,飘逸空灵,分为“经曲”(演唱经文诗赞的曲调)和“曲牌”(纯器乐曲)两大类,至今尚保存着完整...
滇剧
滇剧,是云南省传统地方戏剧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滇剧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到光绪年间,滇剧演出活动在玉溪等地区已十分盛行。滇剧流行于云南全省及贵州、四川的部分地区,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一些地区也都有滇剧的演唱活动。 滇剧声腔独特,表现力强。其三大声腔丝弦腔、胡琴腔、襄阳腔分别源于秦腔、徽调、汉调等古老的声腔,同时又受到云南民族民间音乐的滋养。滇剧板式丰富多变,曲调自然...
关索戏
关索戏,云南省澄江县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关索戏流行于云南省澄江县阳宗镇小屯村,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初为古代用以驱邪逐疫的傩祭仪式,后逐渐发展成娱神娱人兼有的傩戏。关索戏演出期间,有一套成规仪式贯穿始终。如每年演出前的祭药王、练武。正月初一起开始演出时的按日出巡、踩村、踩街和踩家,每次演出时开头第一个节目必演《点将》,当日演出结束后的辞神,正月十六全部演出结束后的装戏箱...
傣族服饰(花腰傣服饰)
2021年5月24日,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申报的傣族服饰(花腰傣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历史溯源花腰傣历史渊源,因无文字可考,新平的文化工作者只好从民间口传、出土文物中,来推测考究花腰傣的历史进程。这是个艰难的旅程,从2001年2月云南新平花腰傣文化学术研讨会后,新平文化、文艺工作者就不断深入100公里长的漠沙、戛洒、水塘、腰街等 红河峡谷,...
抬阁(通海高台)
抬阁(通海高台),云南省通海县地方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通海高台是在云南省通海县传统节庆民俗活动中保留的一种抬阁表演形式,明清时军屯移民将粤、闽等省的“抬阁”和“飘色”传到云南。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四月二十七日立的《高台会碑》记载,原通海、河西(今通海县辖镇)两县迎高台兴起于清乾隆年间,从七街(今通海县辖镇)开始,流传至河西城、通海城以及各村落。清嘉庆、道光年间,七街、通...
玉溪花灯戏
玉溪花灯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是明代江南军民屯田,江南军民移居玉溪后形成的,当时以演唱江南小曲为主。明《景泰云南图经》中记载:新兴州(今玉溪市红塔区)“其俗好讴,州中夷汉杂处,其少年美声气,喜讴歌,清朝良夜,放意自适,处处相闻。或以娱饮,或以劝耕,妇人女子为之,而面无愧色,盖俗之流也”。这种民歌演唱与当地土主神祭祀结合成为当地“社火”活动的主要内容。玉溪花灯是玉溪的主要地方剧种,流行于市内红塔...
蒙古族
蒙古族有人口5981840人(2010年),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河北等省、自治区的各蒙古族自治州、县。此外,还有少数蒙古族聚居或散居在宁夏、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自治区。蒙古族主要聚居区在内蒙古自治区,全区有蒙古和汉、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朝鲜等50多个民族,2005年全区总人口为2386万人,其中蒙古族421万人。内蒙古自治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