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经音乐(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

云南VIP旅游网
来源:互联网

洞经音乐(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云南省通海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通海洞经音乐兴起于元代,创立于明朝初年,兴盛于明末至清朝。明朝的万历年间,大音韵学家和音乐理论家葛中选创建组织了名为“雅乐社”的古乐团体,所著《泰律》一书被同辈称为“千古不传之迹”。

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1.jpg

通海洞经音乐曲调典雅,旋律优美,节奏鲜明,飘逸空灵,分为“经曲”(演唱经文诗赞的曲调)和“曲牌”(纯器乐曲)两大类,至今尚保存着完整的曲调47首。经曲先以《大洞仙经》等道家经文演唱,后逐渐改填唐诗宋词,并借曲牌名以冠之,如“一江风”、“蓬莱宫”、“小桃红”、“新荷叶”、“河南怨”、“功课”、“仙家乐”、“老羊调”等。为了保护和传承处于濒危状态的洞经音乐,2000年,通海县成立了“通海古乐团”;2013年,成立通海洞经音乐传习馆。

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2.jpg

清康熙晚期至乾隆年间,通海的洞泾班最早为“朝山会”,之后是“桂香会”,曾有“冠冕南州”之誉称。清同治、光绪至民国时期,又先后出现了五圣会、同文会、圣文学、振文学、兴文学、崇圣学、妙善学等十多个洞泾会乐社组织,一些乡镇也有若干类似组织。妙善学是云南第一个女子洞经乐社。2008年,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3.jpg

历史渊源

通海洞经古乐流传于云南省通海县境内,以秀山镇、河西镇为中心,传播及于九街、扬广、四街等镇。近二十年来,更进一步在全县范围内广泛流传。洞经古乐兴起于元代,正式创立于明代初年,明末开始趋于兴盛。它并不是单一的民间音乐,其中还包含了西北、江南的音乐曲牌和演奏技巧。云南现有的几百支洞经演奏队伍中,以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古乐)班的表现最为突出。

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4.jpg

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古乐)班成立于1943年,全班由18位少女组成,她们大胆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成立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会”,经过两年的学习,掌握了工尺谱和简谱,能熟练演奏四十多首曲牌。1947年,她们在三元宫弹演洞经后,独树一帜地将这一弹演活动带入民间礼佛仪式,其后相沿成俗,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2001年9月,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应邀进京演奏,引起广泛关注。

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5.jpg

文化特征

女子洞经会的演奏曲目有【小开门】、【阴阳调】、【鹧鸪天】、【叠落金钱】等39首,可分为古典音乐、江南丝竹音乐和民间音乐几种主要类型。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在继承通海音乐演奏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展示出女子演奏所特有的魅力,在为宗教仪式伴奏时严肃中不失热情,虔诚中显出慈善;演唱时激昂中别见清脆,舒缓中透着甜润;演奏时则以纤巧细腻、缠绵婉转的艺术风格取胜。女子洞经会的演奏为通海洞经古乐增添了新的活力。

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6.jpg

传承保护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重新认定通海县文化馆(通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洞经音乐(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项目保护单位。

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8.jpg

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

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7.jpg

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

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9.jpg

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

阅读49249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