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文化
走进云南
游云南
旅游常识
游记攻略
旅游资讯
留言板
全站
搜索
传统音乐
孟连宣抚司礼仪乐舞
孟连傣族宣抚礼仪乐舞,是流传在普洱市孟连县傣族民间以歌、舞、乐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清时期,与孟连宣抚司即刀氏土司统治密切相关。2021年5月24日,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起初孟连傣族宣抚礼仪乐舞表演队只活跃在傣族民间,后被当时的土司看好后册封为官府的礼仪乐舞队,每逢土司举行重要庆典、婚丧嫁娶仪式和节日庆祝活动,都差他们前去表演,且作为这个寨子百姓每年的...
阿数瑟
传统音乐阿数瑟是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流传于临沧市镇康县、永德县,项目省级传承人为罗文军。2021年,镇康阿数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关于阿数瑟的传说有很多种,而诸葛亮征南蛮产生阿数瑟在民间流传更为广泛。阿数瑟集民间习俗、民间舞蹈、民间传统音乐为一体,形成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阿数瑟是传统音乐。他的的弦调、唱词、唱腔、多种多样,特别是有感而发的诙谐幽默“对子”、涵盖...
独龙族民歌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云南的西北端,有一条江叫独龙江,那里宁静神秘,纯净秀丽,不染铅华,在独龙江的两岸沿线居住着一个神秘的少数民族——独龙族。独龙族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可当衣,夜可当被的七彩独龙毯;极具民族特色的卡雀哇节;源远流长的独龙族语言和古老的独龙族民歌等。2021年6月,《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独龙族民歌入选传统音乐行列。独龙族是个喜歌乐舞的民族,有着自己...
剑川白曲
剑川白曲,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14年11月11日,剑川白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Ⅱ-164。剑川白曲起源于剑川,据史料记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清代剑川白族诗人赵怀礼在其《朝山曲》中就真实记录了数百年前白曲演唱的状况。剑川白曲以曲调美、质量高、品种全、流传广而著称于世,其表现力非常丰富,既有刻画人物、表达情绪和渲染气氛...
纳西族白沙细乐
纳西族白沙细乐,流传于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11年5月23日,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申报的纳西族白沙细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Ⅱ-152。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纳西族的先民受东汉“白狼献诗”影响,“俗好饮酒歌舞”(唐《蛮书》),后逐渐成为一个能歌善舞、富有音乐天赋而充满哲思的民族。白沙细乐的历史渊源原有两说,一...
弥渡民歌
弥渡民歌,云南省弥渡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11年5月23日,弥渡民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145。清嘉庆初年《滇系》所记“山歌九章”有力地证明了弥渡民歌的悠久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一批弥渡传统民歌、改编民歌在国内外广为传播,“弥渡民歌”作为一个音乐名称逐渐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成为中国知名度较高的民歌品类。弥渡民...
洞经音乐(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
洞经音乐(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云南省通海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通海洞经音乐兴起于元代,创立于明朝初年,兴盛于明末至清朝。明朝的万历年间,大音韵学家和音乐理论家葛中选创建组织了名为“雅乐社”的古乐团体,所著《泰律》一书被同辈称为“千古不传之迹”。通海洞经音乐曲调典雅,旋律优美,节奏鲜明,飘逸空灵,分为“经曲”(演唱经文诗赞的曲调)和“曲牌”(纯器乐曲)两大类,至今尚保存着完整...
布朗族民歌(布朗族弹唱)
布朗族民歌(布朗族弹唱),云南省勐海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布朗族弹唱是布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歌形式,主要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乡、西定乡、打洛镇、勐满镇等布朗族聚居区。它源于布朗族先民的歌唱,是在布朗族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傣族音乐而形成的。布朗族弹唱有“索”“甚”“拽”“宰”“团曼”五种基本曲调,它一般为男女对唱,男子边唱边弹奏四弦琴,女子则接以对应的词句,...
彝族民歌(彝族酒歌)
彝族民歌(彝族酒歌),主要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境内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彝族酒歌是武定彝族文化的象征,有着上千年的歌唱传统。一般不用任何器具伴奏。大体上可分为叙事歌、山歌、情歌、舞蹈歌和儿歌等几大类,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语言形象、生动,覆盖到武定彝族的村村寨寨,影响力广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代表作品有《祝酒歌》《迎客调》等。2008年6月7日,彝族民歌(彝族酒歌)经中华...
姚安坝子腔
姚安坝子腔,流传于云南省姚安县的传统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明洪武年朱元璋平定云南后由中原传入,不断融合当地民歌小调而形成。姚安坝子腔分为上坝子腔和下坝子腔两种,唱词分为主词和副词两部分。坝子腔的音乐旋律优美、曲调高亢,山歌风味深厚,演唱内容题材广泛。演唱者大都用小嗓,有的大、小嗓结合使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坝子腔经过一代代民间歌手的不断传承发展,除了在农村劳动时自娱自乐对唱外,...
彝族海菜腔
彝族海菜腔,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彝族海菜腔歌唱历史悠久,在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深受明清时期汉族移民所带来的汉族文化影响。清代以来的地方志中,有很多关于海菜腔歌唱的记载和诗文。一首完整的海菜腔曲调通常由拘腔、空腔、正七腔及白话腔等部分组成,结构复杂,篇幅宏大,是一种由多乐段组合,集独唱、对唱、领唱、齐唱、合唱等形式于一体的大型声乐套曲。彝族海菜...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云南红河县地方民间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历史悠久,它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以普春村为中心的数个哈尼族村落中。该民歌一般分为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帮腔二种,演唱内容以原生态的《栽秧山歌》为主体,其它的《欧楼兰楼》、《情歌》等为附体,与哈尼族其它民歌相比较,多声部民歌既有共性又有个性。2006年5月20日,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经国务院批...
傈僳族民歌
傈僳族民歌,云南省泸水县、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傈僳族民歌历史悠久,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傈僳族崇尚唱歌对调,在傈僳族的多声部无伴奏合唱中,傈僳民歌三大调“摆时”“优叶”“木刮”有“峡谷天籁”的美誉。2006年5月20日,傈僳族民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