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数瑟

云南VIP旅游网
来源:互联网

传统音乐阿数瑟是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流传于临沧市镇康县、永德县,项目省级传承人为罗文军。2021年,镇康阿数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关于阿数瑟的传说有很多种,而诸葛亮征南蛮产生阿数瑟在民间流传更为广泛。阿数瑟集民间习俗、民间舞蹈、民间传统音乐为一体,形成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

阿数瑟.jpg

阿数瑟是传统音乐。他的的弦调、唱词、唱腔、多种多样,特别是有感而发的诙谐幽默“对子”、涵盖了天文地理、植物动物、人情世故等方方面面,是边地文化的的奇葩和瑰宝。

阿数瑟1.jpg

“阿数瑟”的歌词内容包罗万象,涵盖农耕劳作、情感娱乐以及家常生活等各个方面,演唱者们会根据场合与情境即兴创作,一边弹奏三弦,一边配合独特的舞步唱跳。历史、生活故事、自然科学、民族文化、生活习惯等是人们信手拈来的传唱内容。除了镇康县,邻近的永德县和缅甸果敢、泰国塘窝等地区的华人生活区中,也有广泛流传。近年来,为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深度融合,镇康县以“阿数瑟”为品牌,推出了山歌大赛等活动。

阿数瑟2.jpg

唱起镇康阿数瑟,三天三夜歌不落。

寓意“镇守边关、幸福安康”的镇康县,位于云南省临沧市西部,与缅甸接壤,一城连两国。2021年镇康县申报的“阿数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年,以“阿数瑟”歌舞作为代表性民间文化资源,镇康县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因临沧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产茶区之一,阿数瑟又被誉为“茶马古道上的天籁之音”。

阿数瑟4.jpg

阿数瑟的起源

“阿数瑟”的起源传说有很多种,其中诸葛亮南征产生“阿数瑟”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在镇康与当地武装力量对峙于“阿数瑟”寨和“罗细瑟”寨。诸葛亮军队因长期征战减员较多,于是,诸葛亮让士兵夜间轮流高举火把围圈歌舞,并高唱“阿数瑟瞧着,罗细瑟甩着”,以示兵员充足,迷惑敌军,不战而胜。此后,每逢节庆,人们都会自发歌舞纪念。唱词总以“阿数瑟瞧着,罗细瑟甩着”结尾,“阿数瑟”因此得名。

“阿数瑟”早期由民间艺人口传身授进行传承,直到20世纪80年代《云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临沧地区镇康县资料卷》出版后,才有了正式的文字和乐谱记录。

阿数瑟3.jpg

镇康当地人把打歌、作对子、唱调子、唱山歌、弹三弦、吹笛子、吹芦笙、吹唢呐等都叫做“阿数瑟”,其中阿数瑟打歌最为常见。阿数瑟文化活动集“歌、舞、乐”为一体,既是一种传统音乐,也是传统舞蹈和传统民俗。

当地政府通过搜集整理民间“阿数瑟”歌舞乐,陆续把“阿数瑟”搬上书籍、舞台和荧幕,同时举办“阿数瑟”歌王赛、中缅文化交流等民俗活动,不断加强对“阿数瑟”文化的保护力度,拓展“阿数瑟”对外文化交流。


阿数瑟音乐

唱词大致分两种,一种是固定唱词,常用于婚丧嫁娶等民俗仪式,另一种是即兴演唱,也称“作对子”,开口即唱,包罗万象,讲究押韵能带动气氛将整个打歌活动引入高潮,是阿数瑟文化的精髓所在。

阿数瑟5.jpg

阿数瑟舞蹈

阿数瑟作为传统舞蹈,舞蹈动作随阿数瑟音乐踏歌而起,大多是摹仿农耕、动物以及生活形态,大致分为情绪舞、劳动舞、模拟舞三种。

如《栽秧歌》以简单易记的歌词,欢快流畅的旋律,直观地模拟劳动人民的栽秧动作,让观赏者在娱乐中,也能收获一些农事知识。硬调舞步节奏强烈欢快,适合群体打跳,软调多为男女对唱,互诉衷情,舞步更加婀娜自由。

阿数瑟6.jpg

阿数瑟民

阿数瑟作为传统民俗,一般在喜宴婚庆场合有较为完整的表现程序。

常常通宵达旦,前半夜(凌晨十二点之前)弹硬调,人们围篝火踏歌起舞,节奏强烈欢快,后半夜(凌晨十二点之后)弹软调,节奏较为舒缓,跳至天亮时分,弹起三合弦或节奏更加缓慢的软调,吐露不舍之情,逐渐收场。

阿数瑟7.jpg

阿数瑟文化交流

从红白喜事、节日庆典,到舞台表演、打歌比赛,甚至茶余饭后的广场舞,阿数瑟深深根植于当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打歌活动。

阿数瑟10.jpg

除了镇康,阿数瑟也在邻近永德、凤庆、云县等滇西地区,以及泰国清迈塘窝、大谷地华人地区,缅甸果敢华人地区广泛流传。邻近地区不时还会举行“阿数瑟”文化交流活动。阿数瑟成为增进边疆各族儿女感情,架起与海外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纽带和桥梁。

阿数瑟9.jpg

芦笙朝前箫朝后,小小三弦在中间。从祖先的礼仪文化到教化育人,从劳动生活到情感娱乐,从天文地理到人文岁月,都在阿数瑟的一曲一调、一字一腔里展现,人们在滇西南茶马古道、秘境边关的村村寨寨里,千古传唱阿数瑟,世代欢舞罗细瑟。

阿数瑟8.jpg

阅读60194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