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懋克节,是云南西双版纳原住民基诺族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特懋克”(英文名:Te Mao Ke)为基诺语,意为“过年”。“特”汉语意为“打”,“懋克”为“大的铁”,因此“特懋克”节也称“打铁节”。
在基诺语中,特懋克的意思是“盛大的打铁节 ”,是基诺族为纪念铁器的创制使用而举行的节庆。早年的特懋克节就是打铁节,一般是在农历腊月举行特懋克节。节日活动包括:剽牛仪式,祭大鼓(神鼓)、打秋千、陀螺、丢包、踩高跷等活动,或串亲访友,欢渡节日。
1988年西双版纳州人大常委会根据基诺族的意愿,将特懋克节定为基诺族的年节,即过年的节日,时间为每年2月6日至8日。
特懋克节虽然是基诺族全民性的节日,但昔日的节日活动都以村寨为单位举行,举庆时间由各寨的长老“卓巴”来做决定。但过节的程序和活动内容则是大同小异。
2021年5月24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申报的特懋克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遗产编号:X-165。
特懋克节是基诺族全民性的节日。来源于一个基诺族民间传说。基诺族民间相传,很早很早以前,有位妇女怀胎以后,一直不生孩子。直到九年零九个月后,她怀的孩子才呱呱坠地。孩子一出母腹,便见风而长,变成一个一手持锤,一手握钳的壮实汉子。无师自通,安炉支砧,动手打制铁刀、铁斧,使基诺族人民用上了铁质工具。人们为纪念这个历史性的巨变,便于每年腊月举行一次打大铁的节日,使特懋克节沿袭成俗,成为基诺族全民共庆的隆重节日。
早年的特懋克节,是打铁节,是基诺族人民为纪念铁器的创制及使用而举行的节庆。每年腊月间,各个基诺族村寨,自择吉日,宰牛、杀猪隆重庆祝。
1988年西双版纳州人大常委会根据基诺人民的愿望,将特懋克节定为基诺族的年节,统一在每年公历2月6日至8日开展节庆活动,从此,特懋克节便在基诺族驻地统一举庆。届时,中外游客、各地嘉宾、各民族代表受邀到基诺山云集,参加返回节庆活动,一同观赏基诺族惊心动魄的剽牛活动,欣赏基诺族青年男女跳大鼓舞、竹竿舞,参加体育竞赛,与基诺族群众共享节日的快乐。
特懋克节名称释义,“特”为“打”之意,“懋克”为“大的铁”,即“打铁节”,是为纪念基诺族祖先使用铁器而设立的节日,后演变为基诺族人民辞旧迎新的新年节, 时间为每年公历2月6日至8日。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
特懋克节虽然是基诺族全民性的节日,但昔日的节日活动都以村寨为单位举行,举庆时间由各寨的长老“卓巴”决定。但过节的程序和活动内容则大同小异。
节日流程
早晨
过节的那天早晨,寨内长老“卓巴”首先用力敲击供在楼上的那只大鼓,发出节日来临的信号。男女老少们听到大鼓声以后,便穿戴一新,拥向剽牛场参加剽牛。人们到齐以后,“卓巴”面对那头拴牢待剽的耕牛诵念一段剽牛词,指挥人们剽牛。全村成年男子,一人手持一根竹标,站在距耕牛五六米外的地方,依次举标投向耕牛,直到剽枪扎入牛体,有鲜血流出,耕牛受到重创以后,人们才用刀割杀耕牛,剥皮分肉。牛肉要先分给寨内“七老”(卓巴、卓色、巴糯、色糯、可补、补糯、奶奴),然后按所凑的钱均分给各户。
中午
各户男性家长要带上自家准备的酒、肉、菜肴到卓巴家参加祭大鼓。大鼓前的供桌上摆着铁匠使用的铁锤、铁钳以鸡毛、姜、芋头、鸡冠花、金盖花等物品。卓巴、巴糯、卓色、色糯、可补、补糯、奶奴“七老”依次而坐,卓巴诵念祭词,握锤击鼓,带领人们跳大鼓舞,唱迎新辞旧的歌。
傍晚
寨中“七老”相约到寨内各家祝贺,分别与各户吃夜饭。是夜,全寨男女在卓巴家云集,听歌手唱送旧歌、迎新歌。男女青年在卓巴的竹楼附近载歌载舞,尽情娱乐,达旦方休。第二天,寨内群众要将一只竹鼠送给铁匠,并簇拥着铁匠和铁匠的徒弟到卓色家举行一次象征性的打铁活动。铁匠及其徒弟,要现烧一块铁片用铁锤敲打一遍。
次日上午
举行打铁仪式。寨内群众在“七老”的带领下,将所有会打铁的人(铁匠及其徒弟)簇拥到卓色家,请铁匠挥锤敲砧,寓意已打好新刀、新斧,准备投入春耕生产。其余时间便开展荡秋千、打陀螺、丢包、踩高跷等文体活动,让人们尽情娱乐。
在特懋克节上,基诺族群众会表演独具基诺族风土人情和生态特色的《辞旧迎新》、《备耕舞》、《大鼓舞》等文艺节目。
《备耕舞》释义
备耕舞即为备耕仪式中跳的一种舞蹈,基诺族会向族人分发铁器。这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准备春耕生产工具之意。
《大鼓舞》详解
大鼓舞,基诺语称“司土锅”,“司土”为“大鼓”,“锅”为“跳”,基诺族跳大鼓舞是为了感谢传说中用大鼓拯救了基诺人的创世女神阿嫫腰白。大鼓舞的动作主要是曲腿、举手、转身。跳舞者先是双脚站自然步,双手握鼓锤自然下垂,然后是左脚前伸脚跟着地,左膝弯曲,双腿颤动,左手握锤举至头顶,右手握锤垂于右胯,再将左手放下,右手举起,作过转身动作后变换左右脚的姿势。
跳大鼓舞有一套完整的仪式:舞前,寨老们要先杀一头乳猪、一只鸡,供于鼓前,由七位长老磕头拜祭,其中一人念诵祭词,祈祷大鼓给人们带来吉祥平安。祭毕,由一人双手执鼓槌边击边舞,另有若干击、击镲、伴舞伴歌者,跳大鼓舞时的唱词称“乌悠壳”,歌词多为基诺人的历史、道德和习惯等内容,舞蹈动作有“拜神灵”、“欢乐跳”、“过年调”等。大鼓是基诺族的礼器、重器和神物,只能挂在卓巴(寨老)家的神柱上,制造大鼓要遵循很严格的程序。
大鼓舞经文化部门调查记录的专门曲调有《特模阿咪》(即过年调)、《乌攸壳》(意为拜灵)、《厄扯锅》。
特懋克节主要鼓具为太阳鼓,鼓的两端嵌有十数根细木棍,形似太阳放射出的光芒,因此人们把它称为“太阳鼓”。由于它的造型独特别致,成为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代表基诺族的吉祥物;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共创辉煌》的第一个场面,就是一位基诺族姑娘挥槌敲击一面巨大太阳鼓;云南民族村中的基诺族村,寨门顶端也悬挂着一个太阳鼓的图案。
打好新刀、新斧,准备投入春耕生产。然后,人们便开始打秋千、打陀螺、丢包、踩高跷等文体活动,或串寨访友,相互宴请,欢度节日。由于特懋克节在基诺族中影响较深,并已相沿成俗,加之节期在冬末春初等因素,西双版纳州人大常委会于1988年将其正式定为基诺族的年节,决定在每年公历2月6日至8日开展庆祝活动。每年2月6日到8日,基诺族人民统一在乡驻地举行庆祝活动,中外游客、各民族代表也云集在基诺山,观看大鼓舞、剽牛、踩高跷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庆祝活动,并和基诺族群众一起演唱歌曲,表演舞蹈节目,和基诺族人民一起欢度佳节。节日期间的基诺山,歌如潮,花似海,欢声雷动,酒肉飘香,呈现出一派幸福、兴旺、吉祥和团结奋进的景象。
新中国成立前,基诺族社会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还保留着许多古俗。如血缘婚的遗迹依然存在,有的村寨并不禁止氏族内婚;有的村寨禁止氏族内婚,但不禁止氏族内的恋爱同居。母系氏族公社的遗俗也相当多,平时只有母亲才有权为生病的子女杀鸡“招魂”;在上新房的仪式上,第一个手持火把登楼点燃火塘的是氏族内最年长的女性;村社长老虽已是男性,但他们仍沿用母系氏族公社时代的称号--“左米尤卡”,即村寨的老奶奶。由父系公社取代母系公社,大约有300余年的历史。个别村寨在20世纪40年代尚有百余人共居的大竹楼,
这个父系大家庭公社虽然共居一处,但分居各房间的小家庭却又是个体经济,单独生产和消费,呈现了父系大家庭公社末期的过渡状态。这些原始社会古老遗迹可谓基诺村社的特点之一。
基诺族农村公社是由不同氏族成员共居的地缘村落(巴朵寨除外),每个村社就是一个独立的村寨。村社各有其标有传统界桩的土地界限,界内的土地归村社所有,他人不可侵占。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式是村社公有,其内部占有形式则分为村社共有、氏族或父系大家族公社公有、个体家庭私有3种,但公有制是主要的。在农业生产中盛行换工互助,狩猎中盛行原始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原始租佃、雇工、借贷关系已经发生,但并未出现不劳而食的剥削者。村社一般有两个长老,首席长老叫卓巴,次为卓生,他们由特定的古老氏族的最年长者充任,其职责涉及村社的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基诺族以刀耕火种的农业为主,农具基本上是铁制的,有砍刀、镰刀、小手锄等。主要农作物是旱稻、玉米,种植棉花也有较长的历史,盛产香蕉、木瓜等亚热带水果。基诺山是出产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大牲畜有黄牛、水牛,但不用来耕地,而用以祭祀和肉食,还饲养家畜家禽。种茶、制茶业有一定发展。采集和狩猎仍是基诺族一项重要的家庭副业。手工业还没有和农业分工,主要在农闲时进行,经营打铁、竹篾编织、纺织、酿酒、木工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派工作队进入基诺山,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帮助基诺族人民发展生产,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发展生产和文化,使基诺族社会由原始社会的农村公社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基诺山因地制宜,实行多种经营的方针,采取以林为主,生产不断发展,生活不断改善。改变了过去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兴修了水库。建起了水电站,基诺山寨有了电灯。开始使用拖拉机,农产品加工也用了机器。砂仁、茶叶、紫胶等经济作物收入在总产值中的比重逐步增加。文教卫生事业也有了较大发展,多数适龄儿童能入学读书,还有一些青年在大专院校深造。乡里建立了卫生所,保证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基诺族特懋克节
基诺族特懋克节
基诺族特懋克节
基诺族特懋克节
基诺族特懋克节
基诺族特懋克节
基诺族特懋克节
基诺族特懋克节
基诺族特懋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