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吹吹腔

云南VIP旅游网
来源:互联网


据老艺人回忆,能数出的剧目达三百余本。内容少数是白族的,多数是汉族的。白族戏剧家杨明1961年著文指出,源起于“弋阳腔”中的“罗罗腔”,于清乾隆年间兴起,光绪年间盛行。

白族吹吹腔1.jpg

2021年5月24日,白族吹吹腔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表演特点

吹吹腔的唱腔现公认的有十多种。按行当分,有生、旦、净、丑四种。按角色的类型和情感来分,则有平腔、丑角腔、一字腔、高腔、二黄腔、大哭腔等种。唱腔属联曲体结构,大都不分板眼。唱完一句或四句后用唢呐伴奏。唱词一半以上用白话语演唱。唢呐有独立的曲牌20多种。

白族吹吹腔.jpg

吹吹腔在表演程式上,演员注意“四功”、“五法”。唱功,丑角用小嗓,生角用本嗓,净角用粗嗓,旦角用假嗓。

吹吹腔戏的行头,一般都用蟒、靠、褶子等服装和盔头、纱帽、五绺须、杂白须等道具。财力有限的戏班,也偶借用白族服装代用的。

脸谱与汉族古典戏曲脸谱相类。色彩中,以黑、白、蓝、紫等主色,无黄、绿、金银等色稍晚些使用。

白族吹吹腔2.jpg

云龙白族吹吹腔艺术是一种较为古老的民族剧种,“行当分工相当细致,生、旦、净、丑俱全”,讲究“手、眼、身、法、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和身段谱,有许多严格法则。据史书记载,吹吹腔的发展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以洱海为中心的白族古代文化中的一个古老民族剧种。白族吹吹腔在明清时期比较盛行,由于历史的原因,白族吹吹腔退守到了交通不便的山区,因此至今尚能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吹吹腔的完整风貌。

白族吹吹腔3.jpg

白族吹吹腔至今仍然是云龙县白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剧种,在云龙所有流行吹吹腔的地区,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婚丧嫁娶,起房竖柱都常演吹吹腔。目前全县还有大达吹吹腔剧团、三七业余吹吹腔剧团等九个业余剧团,他们为传承和弘扬白族吹吹腔艺术做出了很大贡献。

白族吹吹腔4.jpg

传承

新中国建国前,吹吹腔濒于灭亡。1949年后,人民政府采取了抢救措施,与老艺人合作,搜集整理了一批传统剧目,也创作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剧。

白族吹吹腔5.jpg

1958年大理州文工团成立后,以白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大本曲”和“吹吹腔”戏曲形式编写了许多新的曲目、剧目。1960年,正式将文工团定名为白剧团,吸收了一批著名民间艺人,以继承、创编演出白剧为目的。1965年创作的《红色三弦》标志大型多场次的白剧诞生。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又创作了《苍山红梅》、《望夫云》、《苍山会盟》等白剧,并进京作过汇报演出。

白族吹吹腔6.jpg

云龙县的白族吹吹腔艺术列入了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将进一步促进白族吹吹腔艺术的传承和保护。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评估合格,云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白族吹吹腔7.jpg

白族吹吹腔

白族吹吹腔8.jpg

白族吹吹腔

白族吹吹腔9.jpg

白族吹吹腔

白族吹吹腔10.jpg

白族吹吹腔

白族吹吹腔11.jpg

白族吹吹腔

白族吹吹腔12.jpg

白族吹吹腔

白族吹吹腔13.jpg

白族吹吹腔

白族吹吹腔14.jpg

白族吹吹腔

白族吹吹腔15.jpg

白族吹吹腔

白族吹吹腔16.jpg

白族吹吹腔

白族吹吹腔17.jpg

白族吹吹腔

白族吹吹腔18.jpg

白族吹吹腔

白族吹吹腔19.jpg

白族吹吹腔

白族吹吹腔20.jpg

白族吹吹腔

白族吹吹腔21.jpg

白族吹吹腔

白族吹吹腔22.jpg

白族吹吹腔

白族吹吹腔23.jpg

白族吹吹腔

白族吹吹腔24.jpg

白族吹吹腔

阅读31585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