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剧

云南VIP旅游网
来源:互联网

白剧,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它历史悠久,系由明代洪武年间从内地传入大理地区的吹吹腔戏和大本曲剧合流而形成。由于历史原因,民国初年吹吹腔戏走向衰微,退居边远山乡。1962年,白族古老的戏剧样式正式定名为“白剧”。 白剧唱词形式基本上用白族诗歌常用的“山花体”用白语和汉语演唱,唱腔曲调有三十多种,表演节奏鲜明,规律严谨,比较古朴,有严格而固定的程式。

白剧.jpg

2008年6月14日,白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37。

历史渊源

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军进占大理,白族地区划入云南行省。明朝留驻军队实行屯田,同时从内地迁移大批汉民来此屯垦。如此一来,汉族戏曲随着大量的军屯和民屯移民而传入白族地区。乾清年间(1736—1795)开始流行,光绪年间最为盛行。在吹吹腔和大本曲相继出现之后,白剧孕育而生。白剧除了有白族的艺术特征外,更多的是接受了汉族古典戏曲的影响,由于吹吹腔源起汉族的戈阳腔,且较多的保留了戈阳腔的特征,所以白剧与戈阳腔尤为接近。白剧本身就是汉族戏曲传入当地后,与白族民间艺术相结合演变而成的。

白剧1.jpg

1949年后,以吹吹腔为基础,吸收白族说唱艺术大本曲的曲调,加以发展而成为白剧。流行于云南西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所属云龙、洱源、鹤庆、剑川、邓川、大理等白族聚居地区。每逢节日喜庆、迎神赛会和赶三月街等,都要演唱白剧。

白剧2.jpg

1962年,大理白族自治州在原大理市吹吹腔剧团的基础上抽调大理州歌舞团部分演员、演奏员组建成自治州白剧团,这是白剧历史上第一个专业剧团。建团30年来,州白剧团在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创作移植演出现代戏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上演了剧(曲)目128个,近100台。特别在创作剧目上成果丰硕,有近20个剧目参加中央、省戏剧会演并获奖。

白剧3.jpg

1980年由杨明、陈兴、张继成创作,由州白剧团上演的白族神话传说故事剧目《望夫云》,代表了一代新白剧的表演风格及艺术特色。

文化特征

音乐

白剧音乐包括唱腔音乐和伴奏曲谱两大部分。唱腔音乐由吹吹腔和大本曲两大类组成,同时还吸收改编了部分民间乐曲;伴奏音乐包括传统吹吹腔的唢呐曲牌、打击乐和大本曲的三弦曲牌,亦吸收了部分民间吹打乐和歌舞乐。有的唱腔按行当分为小生、小旦、摇旦、须生腔;有的按人物身份和动作分为英雄腔、哭腔、苦腔;有的按节拍、唱法分为平板、高腔、一字腔、流水板等。另外还有《风绞雪》《课课子》和白族民歌曲调《麻雀调》《泥鳅调》《朝山调》等。

白剧4.jpg

演唱格式

唱词多采用白族“山花体”格式,即“三七一五”或“七七一五”,人称“七句半”。用白语或汉语演唱,道白用“汉语白音”。角色按生、旦、净、丑行当扮演各种人物。

演唱时,一人主唱,一人伴奏,音乐随唱词变化。由于方言的差异,大本曲唱腔分为南腔和北腔两大艺术流派。南腔以艺人杨汉弹唱的作品为代表,北腔以艺人黑明星弹唱的为代表。南腔分为三腔、九板、十八调;北腔分为三腔、九板、十三凋。南腔委婉、抒情,北腔质朴、粗犷。

白剧5.jpg

表演风格

表演规律严谨,节奏鲜明,不仅舞蹈性很强,而且还有一些表现力强的武功。白剧只用红、黑、白、蓝、紫5色的独特脸谱,以区分不同的人物性格。伴奏乐队除保留唢呐和三弦两种传统乐器外,现已发展为以民族乐器为主的中西混合乐队。

白剧6.jpg

角色

行当分:正生、须生、英雄生、花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苦旦、武旦、摇旦;黑净、红脸、大花脸,二花脸;大丑(袍带)、中丑(方巾)、小丑(旗锣伞报)。

白剧7.jpg

代表剧目

收集到大约400多个;其中传统剧目300多个,新中国成立后新创、整理、改编的剧目130余个。内容主要有袍带戏、生活剧、民间传说故事剧、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5类。

白剧31.jpg

白剧的传统剧目有反映白族人民斗争生活的故事戏,如《血汗衫》《牟伽陀开辟鹤阳》《火烧松明楼》等,有生活小戏,如《瞎子洗澡》《张浪子薅豆》《刘成五搬板凳》《石山告状》等。此外尚有与滇剧等其他剧种题材相同的《三国》《说唐》《杨家将》等历史故事戏。新编剧目有《红色三弦》《苍山红梅》《望夫云》等。 解放后,文艺工作者对吹吹腔的传统剧目进行了发掘整理,并上演了传统的吹吹腔剧目《崔文瑞砍柴》《火烧磨房》《窦仪下科》《柳荫记》《竹林拣子》《访白袍》等。

白剧8.jpg

传承价值

白剧是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中具有典型地域文化艺术特征的优秀剧种,是白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剧9.jpg

传承现状

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导致适宜白剧剧传承和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不断消失,农业文明时代的民间文化逐渐被工业文明时代的大众文化所取代,即使在偏远的少数民族村寨,白剧生存的生态语境已发生剧变,剧种传承链条已经断裂,充斥着大量大众传媒时代的内容。

白剧10.jpg

传承人物

赵彭云,男,1950年出生。入选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申报。项目名称:白剧。

白剧传承人赵彭云.jpg

保护措施

2014年—2016年两年时间里,大理白族自治州累计安排520万元资金,着力加大对白剧经典剧目恢复、史料抢救与保存、艺术理论研究、观摩学习、体验生活及传承、优秀剧目展演等工作的资金扶持,鼓励和支持青年白剧工作者拜师学艺,老白剧艺术家带徒授艺,加大白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工作。

白剧11.jpg

2014年云南州委、政府已经同意将白剧团办公及业务用房纳入即将启动的“大理州群众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建设;“蝴蝶之梦”剧场将给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即白剧团)使用;在白族文化传习所增设白剧研究室、白剧创作室和传承展演室;将大理市少艺校和下关第四小学设为“白剧传承基地”。

白剧12.jpg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剧院)获得“白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剧院)评估合格。

白剧13.jpg

重要活动

2017年11月7日至23日,历时17天的由省文化厅主办、昆明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承办,在昆明、玉溪、曲靖举行的“喜庆十九大·筑梦彩云南——云南省第十四届新剧目展演”,白剧在展演节目之列。

2013年12月4日,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剧团在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中国评剧大剧院上演了大型原创白剧《数西调》。

2022年11月13日晚,第九届云南省花灯滇剧艺术周颁奖晚会,大理州民族文化工作团优秀青年演员董润坪演唱白剧《望夫云》选段。

白剧14.jpg

荣誉表彰

白剧《阿盖公主》推出之后,先后获得云南省弘扬民族文化优秀剧目展演综合一等奖,表演一等奖,音乐一等奖,剧目创作银奖等9个奖,第三届中国艺术节演出一等奖,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一等奖,“文华”单项奖。剧本获云南省政府奖银奖。1996年选入中央电视台“戏曲精品库”。

白剧15.jpg

白剧

白剧16.jpg

白剧

白剧17.jpg

白剧

白剧18.jpg

白剧

白剧19.jpg

白剧

白剧20.jpg

白剧

白剧21.jpg

白剧

白剧22.jpg

白剧

白剧23.jpg

白剧

白剧24.jpg

白剧

白剧25.jpg

白剧

白剧26.jpg

白剧

白剧27.jpg

白剧

白剧28.jpg

白剧

白剧29.jpg

白剧

白剧30.jpg

白剧

阅读48022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