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文化
走进云南
游云南
旅游常识
游记攻略
旅游资讯
留言板
全站
搜索
在线视频
抱歉,您的浏览器不能查看该视频。
红河文化——标题
七彩云南梦 • 千年红河诗
红河民族文化风情
红河文化——文章列表
铓鼓舞
铓鼓舞,云南省建水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14年11月,云南省建水县申报的铓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127。哈尼族铓鼓舞是哈尼族在传统节日 “昂玛突”上跳的一种祭祀舞蹈,舞蹈雄浑豪放,气势轩昂,质朴劲健,热情洒脱,表现出了哈尼人大山一样的性格,森林一样的情怀。铓鼓舞产生于哈尼族以狩措为生的古代。历史渊源人们为了在狩猎时进行联络和邀约...
哈尼族棕扇舞
棕扇舞,流传于云南省红河与元江两县交界的哈尼族村寨的哈尼族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11年5月23日,棕扇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Ⅲ-103。在哈尼族的昂玛突(祭祖节)、库扎扎(六月节)、扎勒特(十月节)等传统节日及人生礼仪活动中,人们都要盛装酒宴对歌舞蹈,双手各持一柄棕树叶跳棕扇舞。棕扇舞有六十多种套路。舞蹈前,都要先由长者领跳...
阿细跳月
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云南省弥勒市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75。阿细跳月在阿细语中称为“嘎斯比”,意为“欢乐跳”,它是彝族阿细人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源于阿细人古朴的“阿细跳乐”,因多在月光下的篝火旁起舞,故名“阿细跳月”。阿细跳月发源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
哈尼族乐作舞
乐作舞,云南省红河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乐作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74。乐作舞标准示范乐作舞标准示范乐作舞是哈尼族和彝族共有的一种歌、舞、乐一体的古老民间舞蹈,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岸红河县的哈尼族、彝族村寨。跳乐作舞,彝族民间称为“载比”;哈尼族民间称为“哈塞塞”,又名“龙纵撮”。历史渊...
彝族烟盒舞
彝族烟盒舞,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0日,彝族烟盒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37。烟盒舞,就是用“烟盒”作道具的舞蹈。所谓“烟盒”就是由竹木制作的用来装烟丝的圆盒子。跳舞时将其上下两瓣分别持于双手,并用手指作有规律的弹响,它既是舞蹈的一个部分,又以其悦耳的有强烈节奏的音响作为舞蹈的伴奏。...
彝族海菜腔
彝族海菜腔,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彝族海菜腔歌唱历史悠久,在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深受明清时期汉族移民所带来的汉族文化影响。清代以来的地方志中,有很多关于海菜腔歌唱的记载和诗文。一首完整的海菜腔曲调通常由拘腔、空腔、正七腔及白话腔等部分组成,结构复杂,篇幅宏大,是一种由多乐段组合,集独唱、对唱、领唱、齐唱、合唱等形式于一体的大型声乐套曲。彝族海菜...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云南红河县地方民间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历史悠久,它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以普春村为中心的数个哈尼族村落中。该民歌一般分为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帮腔二种,演唱内容以原生态的《栽秧山歌》为主体,其它的《欧楼兰楼》、《情歌》等为附体,与哈尼族其它民歌相比较,多声部民歌既有共性又有个性。2006年5月20日,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经国务院批...
都玛简收
2013年11月23日,都玛简收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五批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21年5月24日,都玛简收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编号为Ⅰ-167。《都玛简收》描述的是一个美丽的哈尼族女子简收出生、成长、谈情、逼婚、逃婚到流浪,最后回归天界的悲剧神话;通过对主人公生活经历的讲述,同时传播了哈尼族人生产生活知识以及崇拜自然、亲和自然的思想...
阿细先基
《阿细先基》是彝族支系阿细人的口传创世史诗,被誉为彝族四大创世史诗之一,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学的经典代表,发源并广泛流传于弥勒县西山地区的阿细人聚居地。《阿细先基》于2011年5月进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阿细先基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先基”是阿细语“sei ji”的译音,为“歌”之意,是这一作品诗歌和曲调的总称。全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最古的时候”,叙述天地万物的起源和人类早期的生...
哈尼哈吧
哈尼哈吧,中国哈尼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8年3月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哈尼哈吧”哈尼语意为哈尼古歌,是哈尼族社会生活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民间歌谣,是有别于哈尼族山歌、情歌、儿歌等种类的庄重、典雅的一种古老歌唱调式。“哈尼哈吧”涉及哈尼族古代社会的生产劳动、宗教祭典、人文规范、伦理道德、婚嫁丧葬、吃穿用住、文学艺术等,是世世代代以梯田农耕生产生活为核心的哈尼人教...
四季生产调
四季生产调,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四季生产调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建水等县的哈尼族聚居区,其起源时间的下限不晚于唐代。作为山区梯田生产技术及其礼仪禁忌的百科大典,《四季生产调》包括引子、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五大单元的内容。引子部分强调祖先传承下来的四季生产调对哈尼族的生存所具有的意义,其余部分按季节顺序讲述梯...
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
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云南省蒙自市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蒙自过桥米线以汤、肉片、米线再加作料做成。汤用肥鸡、猪筒子骨等熬制,将鸡脯、猪里脊、肝、腰花、鲜鱼等切成薄片,摆入小碟,米线则以细白、有韧性者为好;同时备有豌豆尖、黄芽韭菜、嫩菠菜等。进餐时,以大“海参碗”盛汤,汤上桌后,将肉片氽入汤中,然后再放入鲜菜、米线,配上辣椒油、芝麻油等,便可食用。2014年11月11日,蒙自...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
乌铜走银,是云南特有的中国传统铜制工艺品 ,始创于云南石屏。它以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或金)水填入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处理,时间久了底铜自然变为乌黑,透出银(或金)纹图案,呈现出黑白(或黑黄)分明的装饰效果,古香古色,典雅别致。乌铜走银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由于走金难度较大一般多以走银为主,故称“乌铜走银”。过去,此工艺品多为文房用具等。现在品类十分广...
建水紫陶烧制技艺
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被誉为中国名陶的建水陶器就产于该县碗窑村。建水紫陶烧制技艺始于清代道光年间,但此前碗窑村在宋元时代就已能够烧制一般陶器,遗存至今的元代龙窑和陶器残片即是明证。建水陶器烧制技艺由制泥、手工拉坯、湿坯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制、无釉磨光等工艺组成。建水陶器所用的陶土呈紫色,故又称“紫陶”。建水紫陶品相高雅。建水紫陶的泥料细腻,成品硬度高,不用釉色而打磨抛光,陶质无铅、铬等有害...
捉蚂蚱节
捉蚂蚱节,哈尼语叫“阿色念”,在六月年(每年农历六月 二十四日)后的第一个属鸡日或属猴日举行。捉蚂蚱节,哈尼语叫“阿色念”,在六月年(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后的第一个属鸡日或属猴日举行。哈尼人居住在山 区,种植一季水稻。过了“六月年”,水稻就开始抽穗,为确保水稻丰收,哈尼族人民就采取过“捉蚂蚱节”的方式,来驱除和 避免虫灾。这时节,正值水稻抽穗生长的关键时期,各种害虫卵也都孵化成虫,特别是口...
里玛主节
里玛主是哈尼语,里玛主节的意思是春天的盛会,又称黄饭节或开秧门节,是云南红河一带哈尼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四月羊日举行,节期为一天,这个节日与哈尼族人对布谷鸟的喜爱有关。哈尼人崇奉布谷鸟,把报春的布谷鸟尊称为“合波阿玛”(布谷鸟妈妈)。山茶花盛开时节,不论谁,只要第一次听到布谷鸟的叫声,都要报一声“我听见了”的回答,表示对春天到来的欢呼。民间认为这一声可使农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终年和平安...
哈尼族矻扎扎节
正解为“矻扎扎”节,也叫六月年,在每年农历6月中旬举行。是红河哈尼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热闹隆重。届时,哈尼山寨到处兴高采烈,热气腾腾。人们穿上五彩缤纷的节日盛装,成群结队的相聚到磨秋场,打磨秋戏耍娱乐,欢度节日。“矻扎扎”,其含义是迎接“俄咀”(一位仙人)到哈尼人间巡访,为哈尼人驱害降魔,祈求“俄咀”保佑山寨平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祭祀活动哈尼族“矻扎扎”,是哈尼族的宗...
姑娘节
“姑娘节”是每年春耕结束时,奕车人的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节日。“姑娘节”这天,奕车姑娘要戴上洁白的尖顶巾,身穿“龟式服”,下穿紧身超短裤,腰系精美的银饰,在山间用歌、舞等形式寻找自己的伴侣。绥宁苗族人的姑娘节定在每年的四月初八,民间有歌谣:苗家四月八,姑娘回娘家,奕车人的姑娘节在农历二月二日。云南省元阳县碧播山一带的哈尼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四要欢度别开生面的姑娘节。这天,鸡还未叫,男人们就要首先...
祭寨神林
祭寨神林,云南省元阳县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祭寨神林是哈尼族每年春耕开始前(一般在一月中旬)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元阳县各乡镇的祭寨神林,是所有哈尼族村落隆重的节庆大典。元阳县哈播村一带的祭寨神林,从农历腊月第一个辰龙日开始,延续到午马日,节期为三天。2011年5月23日,祭寨神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花山节
苗族花山节,流行于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的传统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花山节又叫“跳场”“跳花”“耍花山”“踩花山”,是祭祀苗族远古祖先“蚩尤”的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间进行,主要活动内容有倒爬花杆、对歌、跳芦笙、练武术、赛马斗牛等。2014年11月11日,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申报的苗族花山节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X-146...
哈尼族
哈尼族人口共有1660932人(2010年),绝大部分集中分布于云南南部元江(红河)、澜沧江两江的中间地带,这一地带也就是哀牢山、无量山之间的广阔山区。哀牢山和无量山自滇西巍山南部,由云岭山脉分出,纵贯滇南全境。哈尼族分布区域,处于汉、彝、白、傣、拉祜等族分布地的中间地带,并有苗、瑶、回、壮等族分布其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红河县、元阳县、绿春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四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
瑶族
中国瑶族共有2796003人(2010年),分布在我国南方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和江西五省(区)的130多个县里,其中以广西为最多,有1471946人,约占全国瑶族总数的百分之55.8%。居住在湖南省的有704564人,广东省有202667人,云南省有190610人,贵州省有44392人,江西省有1198人。瑶族名称比较复杂。有的自称为“勉”(“人”的意思),也有的自称为“布努”、“金...
彝族
彝族人口8714393人(2010年),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其中云南有405万人,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峨山、宁蒗、路南等县较为集中。四川212万人,其中,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约有181万人,马边、峨边两个彝族自治县,约有10万人。贵州约有彝族70万人,主要聚居于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和安顺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7000多人,聚居在隆林、那坡两县...
红河景区——标题
云上梯田
•
梦想红河
红河景点景区大全
红河景区——文章列表
红河哈尼梯田
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元阳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红河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特殊地理气候同垦共创的梯田农耕文明奇观,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红河哈尼梯田红河哈尼梯田国...
弥勒锦屏山风景区
弥勒锦屏山风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锦屏山又名翠屏山,山虽不高,但山形独特,钟灵毓秀,锦屏泻玉;气势磅礴,泉流山半。粗看像一道巨大的屏风,呵护着美丽富饶的峨山甸水,细看则像一尊神工造化的弥勒大佛,结跏趺坐,护佑众生,在这与佛同名的弥勒县,俨然一座名副其实的"弥勒佛山"。历为弥勒名胜之首。锦屏山山形独特,钟灵毓秀,气势磅礴,仿佛一道巨大的屏风,细看则像一尊景自天成的弥勒佛,山腰红墙黄瓦处...
阿庐古洞风景名胜区
阿庐古洞风景名胜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云南第一洞”,距昆明200公里,位于泸西县叹公里处。又名泸源洞,阿庐古洞是一组奇特壮观的地下溶洞群,即地下喀斯特地貌,与石林景观相似,石林在地上,阿庐古洞则在地下,它是亚洲最壮观的天然溶洞穴之一。“阿庐古洞”为彝语,意即“前面有平坦草地的虎洞”,系宋元时云南“三十七蛮部”之一“阿庐部”的穴居点。景区由泸源洞、玉柱洞、玉笋河组成,全长3000...
建水朱家花园
建水朱家花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水朱家花园景区位于建水古城中心翰林街中段,是清未光绪年间朱氏族人耗时30余年建造的一座百年历史私家毫宅,整座建筑坐南朝北,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面积五千多平方米。有大小房舍214间,天井42个。其主体建筑呈“纵四横三”布置,为当地“三间六耳三间厅附后山耳,一大天井附四小天井”式传统民居并列联排,又变通组合而成的大型建筑...
弥勒东风韵景区
弥勒市东风韵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东风韵艺术小镇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是一座集葡萄文化、自然风光、人文旅游为一体,以文化艺术为主线打造的特色小镇,曾经两度蝉联“云南省特色小镇”名录,被称为滇中的“普罗旺斯”。东风韵艺术小镇紧邻弥勒高铁站,距昆明约2小时车程,景区内有红砖修葺的万花筒艺术馆、半朵云、牛哆啰音乐农庄、印章房等“奇葩造型的丑萌建筑”,引人入胜,被众多游客称为网红“打卡”地...
太平湖森林小镇景区
太平湖森林小镇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太平湖森林公园位于七彩云南的滇南福地——红河州弥勒市,占地面积42平方公里,因环太平水库建设而得名(太平水库于1950年由抗日名将张冲带领民众修建而成),森林植被密集,负氧离子浓度高,是一座集观光、旅游、度假、娱乐、会议、赛事、养生为一体的“生态化、智能化、国际化”世界级高原森林健康度假公园。公园规划为特色森林木屋小镇、爱情主题文化公园、大地艺术景...
撒马坝万亩梯田景区
撒马坝万亩梯田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到撒玛坝,不知梯田大。”这不是文学夸张,更不是信口,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一千多年的史实。汉文史对哈尼梯田的记载已迟至明代,据1934年编的《五土司册籍》记载;洪武年中(1382—1398年)哈尼族头人吴蚌颇率众劈山开田,众推为长,成就卓著,被朝廷命封为当地第一任土司官,允许世袭,明清连续开山造田。这就是国史记载的千百年来哈尼梯田...
建水燕子洞
建水燕子洞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建水燕子洞位于建水县以东20余公里的泸江河谷中。洞分两层:上洞巨大,开口处为一已崩塌的落水洞,内部为厅状溶洞,洞内簇立石笋、石柱、钟乳石等。洞内原有一座三层楼阁,楼间一树穿堂而过,称为一箭穿三楼,后遭破坏;下洞高十余丈,洞顶密集钟乳石,沪江流入洞内的暗河段长七八公里。洞内光线阴暗,有众多燕子栖息,故名燕子洞。洞外多桃李树,春季群花竞开,为岩洞增色。夏季入洞...
建水文庙
云南建水古城临安,是滇南邹鲁,文献名邦,有着临半榜的美誉,云南科举中榜者中有一半出自临安府,不负建水古城历史文化名城的头衔。位于建水古城中心的地标建筑,莫过于有着云南规模第一的建水文庙。建水文庙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其规模仅次于曲阜孔庙与北京孔庙,可谓西南第一大文庙。建水文庙不仅历史悠久,且保留完好,历经四十多次的修缮,如今的建水文庙占地面积达7.6万平方米,完整保...
建水学政考棚
建水学政考棚,也称提督学院考棚,是云南省最高教育行政长官提督学院定期到此集中滇南临安、元江、开化(今文山)、普洱(今思茅地区)四府学子举行院试的场所。其明代旧址在府城西北,清康熙年间移至城东南隅,光绪年间迁建于今址。建水学政考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棚坐北朝南,面宽40余米,纵深150米,占地6000平方米,房舍整齐对称,共百余间。整个建筑以甬道为中轴线,形成六进...
石屏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
异龙湖是云贵高原上的一颗明珠,是云南省第四大湖泊,石屏人民的母亲湖。湖中野鸭嬉戏,水鸟绕船,湖畔山峦起伏,炊烟袅袅。2009年异龙湖水面积骤减,在恢复异龙湖生态平衡的同时,石屏县政府在湖面湿地建设湿地公园。公园于2014年获批为国家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面积3749公顷,其中湿地面积3636公顷,建设有2.3公里的湿地木栈道及41.5公里的环湖生态路。栈道平坦,绿柳成荫,沙鸥翔集,浮光荡漾,旧...
开远凤凰生态公园
凤凰生态公园位于开远市南部新城与老城交接地带,地理位置突出,是开远市的中心腹地。开远凤凰生态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凤凰生态公园内森林、湖泊、湿地综合项目建设与城市发展建设有机结合,是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凤凰山、凤凰湖、凤凰湿地三大生态景观组成“一山一湖一湿地”,置身凤凰生态公园中,让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推进公园建设中,开远市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全方位...
建水团山民居
团山民居位于建水县西庄镇团山村,距县城13公里,是建水的历史文化资源景点之一。团山张姓始祖,于明朝洪武年间(1390~1406)由江西侥州府鄱阳县贸易入滇,定居团山,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家族。清光绪年间,村里的一批人走出家门,到个旧开发矿业,挣得钱财,便回乡建盖豪宅。以此光宗耀祖,辉耀门庭。现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有15处。古建筑7处,包括寨门3座、寺庙3座、宗祠1座。总占地面积18384.5平方...
湖泉生态园
湖泉生态园是国家AAAA级景区,有“一座酒店半个城,半个城市是温泉”之美誉。景区地处弥勒城西,占地 3000余亩,湖面面积1700余亩。园内建有酒店、餐厅、温泉、水上娱乐项目等多种休闲康体设施。湖泉生态园融入了“以绿为骨,以湖为媒,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内涵,园中花草树木、山石岛屿、小桥流水相辅相成,是200余种植物和多种水鸟的安居乐土,既有红豆杉、香樟树、桫椤等国家保护植物,又有白鹭、黑天鹅等...
弥勒可邑小镇
可邑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城北方,距弥勒县城21千米,距石林风景区40千米,辖区面积32平方千米,海拔1930千米,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境内奇峰异石林立,树木繁密,山峦叠嶂,森林覆盖率达80%。可邑村不仅是阿细跳月发源地,还是阿细创业史诗《阿细先基》最盛行的地方之一,是彝族文化的典型代表。阿细跳月、阿细祭火、阿细斗牛、阿细摔跤是可邑村旅游特色活动项目,古老纯朴的阿细婚俗、民...
图看红河——标题
看梯田风光
•
品红河文化
红河美景欣赏
图看红河——内容
丽江古城
玉龙雪山
泸沽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