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节”是每年春耕结束时,奕车人的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节日。“姑娘节”这天,奕车姑娘要戴上洁白的尖顶巾,身穿“龟式服”,下穿紧身超短裤,腰系精美的银饰,在山间用歌、舞等形式寻找自己的伴侣。绥宁苗族人的姑娘节定在每年的四月初八,民间有歌谣:苗家四月八,姑娘回娘家,奕车人的姑娘节在农历二月二日。
云南省元阳县碧播山一带的哈尼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四要欢度别开生面的姑娘节。
这天,鸡还未叫,男人们就要首先挑回一担水,天麻麻亮时,再砍回一捆柴,接着,就生火烧水,把洗脸水恭恭敬敬地端给慢腾腾起床的妇女。然后,男人们煮饭、洗菜、剁猪食、洗碗筷、带小孩,妇女们则悠闲地坐在一旁,或做点针线活,或指挥男人做这做那。未出嫁的姑娘们,则连针线活也不做。
午饭后,男人们急忙赶到寨中的公共娱乐场所去,按习俗,先到的为勤劳者,后到的为懒惰者。小伙子们向情人借来女式新衣新裤,打扮成姑娘的样子,在欢快的弦乐声中翩翩起舞,直到太阳偏西才回家做饭,继续服侍妇女到深夜。
姑娘节相传起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四面环山、山拉泉潺潺、林木葳蕤的碧播寨,有个生得比金竹还标致的姑娘,名叫悠玛。悠玛与英俊彪悍的青年猎人戛期相爱。但是,那时哈尼姑娘的婚姻要由土司头人和父母作主。悠玛的父母把她许配给了白土司的独眼儿子。悠玛为此痛苦极了,她决心以死来表达对爱情的追求。二月初四这天,悠玛独自去薅勾勒山上砍柴,遇到了同村和邻村的三个姑娘。悠玛向她们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引得三个姑娘痛哭不止。原来,她们也是婚姻上的不幸者。四个姑娘忘了砍柴,也忘了回家,在山顶上互诉苦衷,愈诉愈愁,愈诉愈悲,就一起跳崖自尽了。
悲剧发生后,哈尼人觉得再也不能干涉姑娘和小伙子们的婚姻了,特别是对姑娘,更应该给她们选择意中人的权利。为了告诫后人,哈尼人就把每年的二月初四定为“姑娘节”,以表示尊重妇女和尊重婚姻自由。
如今这一带的哈尼族男女青年自由相爱后,就自己选日子结婚,也不办酒席,用杯杯香茶招待前来祝贺的宾客。
世界上有许多节日,就以人而论,什么“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儿童节”、“妇女节”等等,应有尽有,但在云南红河县奕车人(哈尼族支系)居住的地区,却流行着一种节日,叫“姑娘节,”顾名思义,就是姑娘们的节日。
在云南红河县浪堤,大羊街,车古三个哈尼族山乡,居住着2万多奕车人,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属猴日,这里的奕车人都要举行隆重的姑娘节,许多奕车姑娘伙子就在欢乐喜庆的姑娘节里相识相知相恋,终成眷属,白头皆老。
节日这天,俏丽多姿的奕车姑娘们个个大清早就起床,忙于在镜前梳洗打扮,穿上自己精心缝制的漂亮衣服,这衣服是许多姑娘们一年甚至两年的心血,因为奕车人姑娘服,不但具有民族特点,而且做工十分精细,用手一针针一线线日积月累,精心缝制而成。这套美丽的奕车姑娘服装,上面有许多美丽的银饰品。你看,这就是美丽的奕车姑娘:身穿紧身龟服,分内衣、中(衬)衣、外衣三件,内衣叫”雀帕”,中(衬)衣叫”雀巴”,外衣叫”雀朗”。下身穿超短裤,紧紧裹着裸露健美的一双大腿;腰间系着用四股麻绳编织成的精美裤腰带,这条漂亮的腰带叫“帕阿”,腰带上配有用银子精制的鱼、螺、鸟等装饰物;白白嫩嫩的手腕上戴着一对精美的银手镯。一个个婀娜多姿,曲线凸现。节日这天,爱打扮的奕车姑娘们每人至少要换上七件“雀朗”,以展示自己的精湛的做工和美丽的身姿。
节日期间,奕车姑娘们就像比美一样,个个俏丽多姿。这一天,姑娘伙子们个个欢天喜地,互相邀约,来到村旁一处长满了鲜花丛林和绿油油的草坪上(这美丽的地方奕车人叫孟子轰都),十村八寨的姑娘伙子如潮水般汇聚而来,十分热闹。这一天,小伙子们也是个个精心打扮,身揣定情信物,吹着悠扬动听的小号,个个打扮得英俊潇洒。奕车姑娘们人人手持小白伞,腰挎小三弦,肩背亮丽的篾帽,姑娘伙子们一对对欢聚在孟子轰都,又唱又跳,欢声笑语,美丽的奕车姑娘们有的弹着小三弦,有的吹着口琴与小伙子对歌,一旦遇到知己,双方交换信物,结成百年之好。
在云南,居住着100多万哈尼族,但红河县奕车人的“姑娘节”却别具一格,给人予许多美好的遐想。
红河县奕车“姑娘节”,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奕车人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姑娘节”越过越热闹,巳经成红河县文化旅游的一个品牌,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到红河县亲身经历奕车“姑娘节”的风采。
哈尼族姑娘节
哈尼族姑娘节
哈尼族姑娘节
哈尼族姑娘节
哈尼族姑娘节
哈尼族姑娘节
哈尼族姑娘节
哈尼族姑娘节
哈尼族姑娘节
哈尼族姑娘节
哈尼族姑娘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