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文化
走进云南
游云南
旅游常识
游记攻略
旅游资讯
留言板
全站
搜索
民间文学
都玛简收
2013年11月23日,都玛简收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五批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21年5月24日,都玛简收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编号为Ⅰ-167。《都玛简收》描述的是一个美丽的哈尼族女子简收出生、成长、谈情、逼婚、逃婚到流浪,最后回归天界的悲剧神话;通过对主人公生活经历的讲述,同时传播了哈尼族人生产生活知识以及崇拜自然、亲和自然的思想...
阿细先基
《阿细先基》是彝族支系阿细人的口传创世史诗,被誉为彝族四大创世史诗之一,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学的经典代表,发源并广泛流传于弥勒县西山地区的阿细人聚居地。《阿细先基》于2011年5月进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阿细先基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先基”是阿细语“sei ji”的译音,为“歌”之意,是这一作品诗歌和曲调的总称。全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最古的时候”,叙述天地万物的起源和人类早期的生...
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
《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是哈尼族非常有代表性的叙事长诗,广泛流传于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哈尼族碧约人聚居的所有村落。全诗共十章。该长诗完全用口传心记的方式进行传承,有家传、师传和社会相传等三种授艺方式;采用哈尼族传统的“腊达”(古歌)调式演唱和传承,既可一人演唱也可多人轮唱或多人合唱;传承场所多种多样,家中火塘边、节日庆典、田间地头、山野林间或桌席间都可以演唱。全诗共有十章,2000余行。《洛奇洛耶...
黑白战争
纳西族民间文学英雄史诗《黑白战争》,是纳西族东巴文学的顶峰之作,经由古城区非遗中心申报,2014年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黑白战争》,纳西语称“东埃术埃”,直译是“董术仇斗”,在《纳西族文学史》中定名为《黑白之战》,是一部用纳西象形文完整记载在东巴经籍中的英雄史诗,与创世史诗《崇班图》、爱情史诗《鲁班鲁绕》并称纳西族三大史诗。《黑白战争》以黑白两个部落为争...
目瑙斋瓦
《目瑙斋瓦》,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目瑙斋瓦》是景颇族的创世史诗,流传于德宏州各县(市)景颇族居住地,包括盈江县的5个乡,陇川县的7个乡镇,潞西市的6个乡镇,瑞丽市的2个乡。第一章讲述了天地万物的形成及人类的诞生。第二章讲述了景颇族的创世英雄宁贯杜率领天下豪杰改造天地,使土壤肥沃、庄稼生长的奋斗过程。第三章讲述大地洪水泛滥。第四章讲述宁贯杜寻找财富,...
坡芽情歌
坡芽情歌,又名坡芽歌书,云南省富宁县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坡芽情歌的产生源自云南省富宁县丰厚的山歌文化生态土壤和人们在交往中依赖山歌传情表意的需要。2006年,富宁县文化普查小组在农凤妹家中发现一块画有坡芽情歌图案的土布,从此坡芽情歌才被慢慢揭开神秘面纱。坡芽情歌由绘制在土布上的81个图画符号组成,每一个图画符号代表一首情歌,整个歌集以男女恋情为主线,委婉曲折地反映了一...
纳西族童谣
纳西族童谣是历代纳西人口耳相传的儿童歌谣,是纳西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生较早的纳西族民间文学和纳西族民间音乐有机融合的儿童文学的重要样式。其主要流传区域为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以及迪庆州三坝乡等纳西族聚居区。2016年, “纳西族童谣”被丽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
司岗里
《司岗里》是佤族关于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流传于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等佤族地区。上集下集在西盟佤族佤语中,“司岗”是“石洞”、“洞穴”的意思,“里”是“走出”、“出来”。“司岗里”即“从石洞里出来”。由于佤族没有文字,《司岗里》的起源时间已无据可考,但从今天仍普遍存在于佤族家庭中口传家谱的父子连名、逆推上连分析,其存在已超过700年。《司岗里》以佤语口耳相传、传唱、背诵等形式一代...
召树屯与喃木诺娜
召树屯与喃木诺娜,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2008年6月7日,召树屯与喃木诺娜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Ⅰ-67。《召树屯与喃木诺娜》是一部以爱情为主线的叙事长诗。长诗产生于封建领主制中期,即傣族封建领主政权最兴盛、南传上座部佛教最兴旺的时代,但它表述的却不是佛教出家修行的思想,而是对生活和爱情的赞美。历史源流关于《召树...
哈尼哈吧
哈尼哈吧,中国哈尼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8年3月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哈尼哈吧”哈尼语意为哈尼古歌,是哈尼族社会生活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民间歌谣,是有别于哈尼族山歌、情歌、儿歌等种类的庄重、典雅的一种古老歌唱调式。“哈尼哈吧”涉及哈尼族古代社会的生产劳动、宗教祭典、人文规范、伦理道德、婚嫁丧葬、吃穿用住、文学艺术等,是世世代代以梯田农耕生产生活为核心的哈尼人教...
达古达楞格莱标
《达古达楞格莱标》是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民间文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达古达楞格莱标》是德昂族民间创世神话史诗,流传于中国云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市隆阳区潞江坝乡和西南部临沧市镇康、耿马、永德、双江县及缅甸掸邦、佤邦一带。《达古达楞格莱标》是德昂族迄今发掘、整理并出版的唯一一部创世史诗,德昂语意为“最早的祖先传说”。在德昂语中,“达古”和“达楞”是祖先的称...
查姆
查姆是流传于云南省双柏县大麦地镇、安龙堡乡等彝族地区的彝族民间创世史诗,具有悠久的历史。查姆在彝语中为“大”和“起源”之意,一般意译为“万物的起源”。查姆以神话传说的方式记述了人类、万物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由通晓彝文的毕摩(彝族祭司)用彝文记录在书笺上进行传承,其结构庞杂、神话色彩浓厚。查姆基本上是一部神话史诗,但它在神话传说背后蕴涵着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朴素的历史进化因素。2008年6月...
梅葛
梅葛,是彝族民间歌舞和民间口头文学的总称,其内容包罗万象,几乎反映了彝族人民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的全貌,被视为彝家的“根谱”、彝族的“百科全书”、长篇叙事史诗。流传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大姚﹑盐丰等县。“梅葛”一词是彝语的音译。它本是一种曲调的名称,史诗用梅葛调演唱,因以得名。列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来源传说梅葛,是用梅葛调演唱的彝族创世史诗,其内容包括开天辟地,人类起源、...
阿诗玛
阿诗玛,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阿诗玛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的故事。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2006年5月20日,阿诗玛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Ⅰ—2...
格萨(斯)尔
格萨(斯)尔,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新疆地区地方传统民间文学。格萨(斯)尔主要描写了雄狮国王格萨尔以大无畏的精神率领岭国军队南征北战,降伏妖魔,抑强扶弱,救护生灵,使百姓过上安宁日子,晚年重返天国。史诗熔铸了神话、传统民歌、格言俚语,具有雄浑壮丽、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2006年5月20日,格萨(斯)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Ⅰ-...
四季生产调
四季生产调,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四季生产调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建水等县的哈尼族聚居区,其起源时间的下限不晚于唐代。作为山区梯田生产技术及其礼仪禁忌的百科大典,《四季生产调》包括引子、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五大单元的内容。引子部分强调祖先传承下来的四季生产调对哈尼族的生存所具有的意义,其余部分按季节顺序讲述梯...
牡帕密帕
牡帕密帕,是云南省思茅市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波阔嘎阔”演唱的一部长篇诗体创世神话,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是拉祜族民间流传最广的一部长篇诗体神话,是拉祜族民族民间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2006年5月20日,牡帕密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渊源《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民间流传最广的一部神话,乃拉祜先民为了感谢天...
遮帕麻和遮咪麻
遮帕麻和遮咪麻,云南省梁河县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遮帕麻和遮咪麻讲述了阿昌族始祖遮帕麻和遮咪麻造天织地、创造人类,补天治水、智斗邪魔腊訇和重整天地的故事。史诗情节生动感人,性格鲜明,语言朴素清新。2006年5月20日,遮帕麻和遮咪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Ⅰ-3。历史渊源《遮帕麻和遮咪麻》产生于阿昌族早期,乃阿昌族先民为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