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姆是流传于云南省双柏县大麦地镇、安龙堡乡等彝族地区的彝族民间创世史诗,具有悠久的历史。查姆在彝语中为“大”和“起源”之意,一般意译为“万物的起源”。查姆以神话传说的方式记述了人类、万物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由通晓彝文的毕摩(彝族祭司)用彝文记录在书笺上进行传承,其结构庞杂、神话色彩浓厚。查姆基本上是一部神话史诗,但它在神话传说背后蕴涵着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朴素的历史进化因素。2008年6月,云南省双柏县申报的查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彝族《毕摩经》记载,最早的查姆有一百二十多个“查”,分为上部和下部。上部内容包括开天辟地、洪水泛滥、人类起源、万物起源等;下部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占卜历算、诗歌文学等,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彝族百科全书,彝族人称之为“根谱”。查姆叙述了人类的三个发展阶段,提出了猴子变人的朴素观点,在彝族社会发展史和民族形成史的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伴随着现代化进程,通晓彝文的人越来越少,查姆的传承出现了危机,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彝族史诗,用老彝文记载并广泛流传,该诗描述了彝族传说中万物的起源。彝族把叙述天地间一件事物的起源叫一个“查”,《查姆》共有一百二十多个“查”,现搜集到的只有十一个“查”。
历史渊源
《查姆》是用老彝文记载并广泛流传的一部史诗。
“查姆”意为万物的起源,彝族人民把叙述天地间一件事物的起源叫一个“查”,据说《查姆》共有一百二十多个“查”。现搜集到的只有十一个“查”。《查姆》认为,“远古的时候……上面没有天,……空中不见飞禽,……没有太阳照耀,没有星斗满天,没有月亮发光,更没有打雷扯闪。”又说:“最古的时候下面没有地,……没有草木生长,没有座座青山,没有滔滔大海,没有滚滚河川。”认为整个宇宙是“天地连成一片”,“分不出黑夜,分不出白天。”那么这个所谓“连成一片”的东西是什么呢?是“雾露”。在具体说明“雾露”是世界的本原时,《查姆》指出:世界之初,“只有雾露一团团,只有雾露滚滚翻,”“雾露里有天,雾露里有地”,“雾露飘渺太空间,……时昏时暗多变幻,时清时浊年复年。”
主要内容
《查姆》用很大的篇幅谈到人类自身的历史发展。世界之初,“雾露飘渺大地,变成绿水一潭,水中有个姑娘,名叫赛依列,他叫儿依得罗娃最先来造人。”“人类最早的那一代,……名字叫‘拉爹’;‘拉爹’下一代,名字叫‘拉拖’;‘拉拖’的后一代,名字叫‘拉文’。人类祖先的“拉爹”时代,人只有一只眼睛。“独眼睛这代人,不会说话,不会种田,象野兽一样过光阴。今天跟老虎打架,明日和豹子硬拼,人吃野兽,野兽也吃人,……有时还会人吃人。”这一代人,“深山老林作房屋,野岭岩洞常栖身。石头做工具,木棒当武器,用树叶做衣裳,渴了喝凉水,饿了吃野果。”由于独眼睛这代人“不知道种粮食”,“道理也不讲”,“长幼也不分”,于是由神仙之王“涅侬倮佐颇”和众神来商量,决心换掉“独眼睛”这代人,由神女“罗塔纪姑娘”用四瓢水洗去了“独眼睛”人身上的一切污垢,使“独眼睛”人“白发变黑发”,“粗手变嫩手”,“脚裂合拢了”,“独眼睛变成直眼睛”,然后给他取下树叶帽,给他取下树叶裳,叫他脱去绿叶裤,全身换新装”。这代人用“树枝做椽子,树叶作瓦片,树皮当板墙。”并已学会种植粮食作物。发展到“拉文”这一代人,“有两只横眼睛,两眼平平朝前生”,形象与现代人完全相同,他们“弯刀拿在手中,斧子别在腰里,去到大山头,砍树种旱地”。“世上需要的东西,样样都造出”。
部分节选
有一天,有一夜,
盘古生了一个蛋,
那个蛋里头,
世上万物在里头。
会走会动的在里头,
万物种子在里头,天地在里头,
月亮太阳在里头,星宿在里头,
晨露在里头,树林在里头,
世上人种在里头,那个蛋有三层,
蛋皮变成天,蛋皮变成日月和星宿;
蛋黄变成地,万物就是这样变成的,
地有四双手,它们撑着天;
天有四双手,它们撑着地,
天边地边合起来。
天是男,地是女,
月亮是男,太阳是女,
天上星宿王,是月亮和太阳。
--双柏彝族史诗《查姆》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双柏县文化馆获得“查姆”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公告,该项目入选2981家评估合格的保护单位名单。
查姆
查姆
查姆
查姆
查姆
查姆
查姆
查姆
查姆
查姆
查姆
查姆
查姆
查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