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葛,是彝族民间歌舞和民间口头文学的总称,其内容包罗万象,几乎反映了彝族人民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的全貌,被视为彝家的“根谱”、彝族的“百科全书”、长篇叙事史诗。流传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大姚﹑盐丰等县。“梅葛”一词是彝语的音译。它本是一种曲调的名称,史诗用梅葛调演唱,因以得名。列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来源传说
梅葛,是用梅葛调演唱的彝族创世史诗,其内容包括开天辟地,人类起源、造物、生产、婚恋、丧葬及彝族与其它民族的关系等内容。《梅葛》起源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官屯乡马游坪村。据民间传说,在古老的年代,生活在马游坪的彝族先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平淡的生活。一天晚上,一个叫朵觋的小伙子收工回家,头被树上挂着的葫芦碰了一下,很疼,朵觋开口就骂,并把葫芦扯下来丢下山箐。却不知道这个葫芦乃天神所变,天神见世间凡人如此对待葫芦,非常想不通,晚上就托梦责问朵觋,问他知道不知道人都是从葫芦里来的,朵觋说不知道,这里的任何人都不知道。天神很失望,说“你们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世上万物从哪里来,难怪你们不知道祭祀神灵。”于是决定开启人的灵智,每晚上用托梦的办法给朵觋传授《梅葛》,并传授祭祀礼仪。但传了八晚上,朵觋记住了后面又忘记了前面,效果非常不好。天神很着急,因为天神只能在人间逗留九天。如果用文字来传授,效果会好,但离开天庭下凡时忘了带文字,所以没有文字来传授。情急之下,天神创造了梅葛调,用唱的形式才把《梅葛》完整地传授给朵觋。临走时,天神告诉朵觋,说你从此以后就是通天人之际的“朵觋”,一半是神,一半是人。还说,每年旧历的十月八日是山神树神水神等诸神聚会的日子,在那一天祭山并吟唱《梅葛),会得到各路神灵的护佑。
从那时起,人间有了朵觋(毕摩),不仅主持各种各样的祭祀,还负责传唱《梅葛》,人们也知道了敬畏神灵,让无助的心灵找到了慰藉的依托;还学会了唱《梅葛》,让愚钝的脑海中拥有了一个诗意的世界。从此知道天神造天造地造万物,知道洪水换人种时俩兄妹躲在葫芦里幸免于难,知道兄妹传人种生下了葫芦,然后从葫芦里走出了人类的祖先;从此领悟到了音乐的美妙,体会到了舞蹈的乐趣,从此彝家人会说话就会唱梅葛调,会走路就会跳葫芦笙舞。但因为没有文字,所以《梅葛》只能口传心授。一代又一代,传唱的人越来越多,流传范围也越来越广,《梅葛》的版本也多种多样。但不管如何变化,创世、造物等主体部分大同小异,被彝家人奉为“根谱”,被研究者视为“史诗”,看成是彝族文化的“大百科全书”。
内容形式
梅葛分为“老年梅葛”、“中年梅葛”、“青年梅葛”、“娃娃梅葛”四类型。
“老年梅葛”,彝民中也叫“赤梅葛”,内容主要是唱开天辟地,创世立业和劳动生活,调子和内容相对较固定,一般由中老年传唱。 比如《梅葛》第二部《造物》讲盖房子、狩猎、农事,直接介绍生产知识;《说亲》一章讲婚姻(事)的习俗,讲到男方到女方家接亲时,女方要向男方提出一连串的生产知识问题,然后男方反问女方,这种“考试”,充分显示了劳动成为衡量人美丑的一种朴素的价值观念。
“青年梅葛”彝民中也叫“山梅葛”,主要反映彝族青年男女纯真情爱生活,属于情恋山歌性质,主要有相好调、传烟调、戴花调、诉苦调、离别调和喜庆调,一般声调内容不固定,演唱中可即兴发挥,比较随意。“中年梅葛”主要是青年男女所唱成家后生产生活的艰难困苦,内容曲调比较凄惋忧伤。“娃娃梅葛”是彝族的“儿歌”,俗称“娃娃腔”,一般由成群结伙的彝族青少年和儿童对唱,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演唱时少年儿童们喜笑颜开,妙趣横生,回味无穷,给人一种浓郁的民族乡土生活气息和质朴悦耳的美感。
传承价值
“梅葛”既反映了彝族先民在远古时代的世界观和对宇宙万物的丰富想象,也反映了彝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演变与发展过程;既反映了彝族人民恋爱、婚姻、丧事、怀亲、送别等生活习俗,也反映了彝族同胞与其他兄弟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亲密关系。
“梅葛”的创世神话具有世界性,它是人类原始时期的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一定的文学价值。
传承方式
“梅葛”没有文字记载,完全靠口耳相传保存下来,教授原始的知识积累,贯彻传统的行为模式,维护古老的社会传统,传播久远的美学经验。每逢农历二月初八、六月二十四等民族节日、婚丧嫁娶、起房盖屋,男女老幼围聚篝火或火塘旁,弹奏三弦,吹奏葫芦笙,吼梅葛,跳彝族歌舞,通宵达旦。因此,马游坪又被誉为“梅葛故地”、“歌舞之乡”。
濒危状况
到21世纪初,由于多种原因梅葛传承发展出现的危机。主要情况是:
1、歌手辞世使“梅葛”的传承面临危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马游的歌手熟知和传唱的各类“梅葛”调很全,那个年代“梅葛”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精通“梅葛”、善唱“梅葛”的歌手比比皆是。但到21世纪初,老一代歌手相继辞世,“梅葛”的传承人已是屈指可数,马游60岁以上擅长演唱“老人梅葛”含创世内容的歌手已不足5人,且无人能够完整演唱;30至50岁的中青年,多只会唱“青年梅葛”,仅有极个别能够演唱部分创世“梅葛”;20岁以下的青少年中,会唱“娃娃梅葛”的歌手已十分稀少。
2、语境改变使“梅葛”传承失去本真。传统唱法韵味十足,现代的歌手往往平铺直叙,显得平淡无味。年轻一代会讲彝语的人越来越少,“梅葛”也就逐渐萎缩,彝语一旦消失,“梅葛”自然也将随着语境的消亡而不复存在。
3、习俗变化带来传唱内容的部分丧失。“梅葛”是由它特定的风俗习惯来实现传承的。过去马游彝族举办婚礼十分热闹,喜庆场合以歌助兴,而最具特色的是朵觋要为入喜场的新娘举行退邪神仪式,并演唱“七喷梅葛”(退邪神),同时由歌手演唱“该磨梅葛”(犁喜田),在20世纪60年代的移风易俗中,这种传统婚俗已废弃,“七喷梅葛”和“该磨梅葛”也随之失传。青年人恋爱场所“姑娘房”的消失、聚会形式“做相伙”的改变,使婚恋梅葛失去了生存的良好土壤。
4、外来文化的冲击使“梅葛”传承受到严峻挑战。过去男女对唱“梅葛”是彝族生活中主要的娱乐方式,每逢婚嫁年节,人们在比赛中相互考问,在演唱中大显身手。农村包产到户减少了人们聚集的机会和时光,村里60%的人家有电视、30%的人家有影碟机,传统的娱乐方式大大改变,青年人出外做工,年轻一代越来越远离彝族传统文化环境。世代绵延的口承“梅葛”面临危机。
保护措施
《梅葛》的收集整理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一些有识之士就关注收集过。1957年,当时的云南省文联主席的徐嘉瑞到姚安调研,并与时任姚安县文教科科长陈继平就梅葛收集问题进行了磋商;此后,陈继平组织带领姚安县文化馆郭开云等人驻扎在马游村,对流传在马游地区的“梅葛”进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1959年9月正式交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收集出版的《梅葛》共分四大部分,分别为“创世”、“造物”、“婚恋”和“丧葬”。每一部分都由若干小篇组成,各篇各部分都有相对独立的意义,都可以单独演唱。从此,《梅葛》以独有的魅力,迅速风靡,1961年,郭沫若途经楚雄赋诗赞道:百花齐放在边疆,十二兄弟聚一堂,造天造地齐努力,歌舞梅葛溢芬芳。
1985年8月和1986年2月,美籍广西大学外语系教师马克·本德尔两次到姚安,将《梅葛》翻译整理介绍到海外。1987年,《梅葛》被翻译成英文在美国《探险》杂志上发表,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1990年,马游坪彝族民间艺人组成的“云南楚雄彝族民间艺术团”应邀赴日本参加“第三届亚洲艺术节”,姚安县马游村的民间歌手自开友、罗登荣、罗斌以及地索村歌手骆庆兰的精彩表演,倾倒了无数日本歌迷,为祖国,为姚安争得了荣誉。
2006年7月28日,梅葛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7日,“彝族梅葛”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马游村同时还被列为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随后州县两级又将该村确定为中国彝族梅葛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国彝族梅葛文化传承地和民族文化名村,梅葛演唱民间艺人郭有珍,还被国家文化部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为传承保护梅葛文化,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姚安县对马游村“义学堂”进行修复,广泛收集梅葛文化的书籍、音像资料、乐器、刺绣、手工艺品和劳动工具等民族文物,建成马游民族文化展览室,展览设置了刺绣、生活用品、书画、影像等四个展区。邀请中央、省、州各级各类媒体,组织拍摄了《梅葛故地,彝州文府——姚安》等电视专题片,编辑出版了《千年知府——姚安》、《文化姚安》等图书,以多种形式对彝族梅葛文化进行推介展示。该县还成功申请注册了“梅葛文化”知识产权商标,有效保护了“梅葛文化”品牌。在成功注册“梅葛文化”商标后,在县城招商引资建起了“梅葛文化园”,其中“梅葛广场”、“梅葛客栈”、“梅葛文化步行街”的成功运营,有效地强化了“梅葛文化”的品牌效应。还采取以师带徒的方式定期不定期请老艺人给青少年传授梅葛文化,“梅葛舞”在当地学生中广泛流行开来。
到2009年,该县还成功举办了三届彝族梅葛文化节,有效增强了彝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彝族群众传承文化的自觉性,同时也扩大了梅葛文化的影响力。
姚安县还以“彝族梅葛文化生态保护区”为载体,力图形成县域民族文化保护圈。积极开发彝族居住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宗教祭祀文化和彝族传统歌舞等文化品牌,以梅葛文化、民俗风情为主题打造姚安县城—马游坪—黄泥塘—三角—地索—左门—花椒园“彝族文化旅游圈”,以文化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带动文化保护,形成文化与旅游互动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楚雄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彝族梅葛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设立了梅葛文化保护基金,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梅葛的传承保护,专门安排到楚雄挂职的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著名画家舒建新副州长对梅葛故地——马游坪挂点扶贫。舒建新充分利用著名画家的人脉资源优势和长期在文化系统工作的经验,在马游坪成立了中国彝族梅葛文化传习所、中国彝族刺绣研发中心、云南画院写生基地等。楚雄州还决定成立中国梅葛文化传承保护基金,重建姑娘房等,恢复生态环境并且保护梅葛民间艺人和培养毕摩继承人。
2011年5月1日电影《梅葛》在姚安开拍,2011年5月28日,在楚雄州大姚县美丽的昙华山封镜。电影《梅葛》取材于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民间文学瑰宝——彝族“梅葛”,是一部以彝族文化为题材的电影,它通过跌宕起伏的剧情、性格鲜明的人物、原生态的摄制环境,丰富多彩的梅葛歌舞乐,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展现了彝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以一种创新性方式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游小学特在课间操中增加梅葛课间操。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化馆获得“梅葛”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梅葛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楚雄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梅葛
梅葛
梅葛
梅葛
梅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