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文化
走进云南
游云南
旅游常识
游记攻略
旅游资讯
留言板
全站
搜索
楚雄文化
彝族左脚舞
彝族左脚舞,云南省牟定县民间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彝族左脚舞被列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Ⅲ-73。彝族左脚舞,彝语称“咕遮”,古名堕左脚。左脚舞产生于1000多年前土著彝族时期的原始社会。道光年《定远县志》称:“谓堕左脚,盖以左脚先起故也”。左脚舞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以娱人、交往、健身为目的,以歌、舞乐活动为内容,并包含了彝族人...
彝族老虎笙
彝族老虎笙,云南省双柏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彝族老虎笙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72。彝族老虎笙,舞姿以奔放雄浑著称,展现了山地民族的刚强性格,表达了彝族人民对虎的崇拜。其主要动作是模拟老虎的各种动态,生猛有力,体现了彝族人民图腾崇拜的习俗,古朴传统。历史渊源彝族老虎笙是一种同时具备祭祀性和自娱性的舞蹈,主...
彝族花鼓舞
彝族花鼓舞,彝语称“热波比”,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南部山区的双柏县、峨山彝族自治县和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一带,是一种表演性的舞蹈,一般由村子里的花鼓班子表演。彝族花鼓舞的表现形式特点是“歌”、“舞”结合。2021年5月,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双柏县,每逢年节和办丧事时,就请花鼓班子来跳。人们说,人在世上活着高高兴兴,死后也要高高兴兴,所以办丧事要跳花鼓,相反办喜事...
彝族民歌(彝族酒歌)
彝族民歌(彝族酒歌),主要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境内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彝族酒歌是武定彝族文化的象征,有着上千年的歌唱传统。一般不用任何器具伴奏。大体上可分为叙事歌、山歌、情歌、舞蹈歌和儿歌等几大类,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语言形象、生动,覆盖到武定彝族的村村寨寨,影响力广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代表作品有《祝酒歌》《迎客调》等。2008年6月7日,彝族民歌(彝族酒歌)经中华...
姚安坝子腔
姚安坝子腔,流传于云南省姚安县的传统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明洪武年朱元璋平定云南后由中原传入,不断融合当地民歌小调而形成。姚安坝子腔分为上坝子腔和下坝子腔两种,唱词分为主词和副词两部分。坝子腔的音乐旋律优美、曲调高亢,山歌风味深厚,演唱内容题材广泛。演唱者大都用小嗓,有的大、小嗓结合使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坝子腔经过一代代民间歌手的不断传承发展,除了在农村劳动时自娱自乐对唱外,...
查姆
查姆是流传于云南省双柏县大麦地镇、安龙堡乡等彝族地区的彝族民间创世史诗,具有悠久的历史。查姆在彝语中为“大”和“起源”之意,一般意译为“万物的起源”。查姆以神话传说的方式记述了人类、万物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由通晓彝文的毕摩(彝族祭司)用彝文记录在书笺上进行传承,其结构庞杂、神话色彩浓厚。查姆基本上是一部神话史诗,但它在神话传说背后蕴涵着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朴素的历史进化因素。2008年6月...
梅葛
梅葛,是彝族民间歌舞和民间口头文学的总称,其内容包罗万象,几乎反映了彝族人民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的全貌,被视为彝家的“根谱”、彝族的“百科全书”、长篇叙事史诗。流传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大姚﹑盐丰等县。“梅葛”一词是彝语的音译。它本是一种曲调的名称,史诗用梅葛调演唱,因以得名。列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来源传说梅葛,是用梅葛调演唱的彝族创世史诗,其内容包括开天辟地,人类起源、...
彝剧
彝剧,云南省大姚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彝剧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世纪50年代在彝族民间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彝剧十分重视用音乐来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围绕不同曲调、唱腔,进一步以富有乡土气息的民族音乐来表现内容。它采用彝族民间口语演出,注意突出彝族对话时常用比喻的特点,含蓄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场上对白时使用汉语彝腔,尤能凸显彝族白话中的幽默感...
彝医药拨云锭制作技艺
老拨云堂始创于雍正六年(1728年),曾与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并称为中医“四大名堂”,是一家具有300年悠久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制药企业。据《云南通志》等史料记载:老拨云堂首开云南制药之先河,公司主导产品--拨云锭,是大理鸡足山得道高僧秘授给老拨云堂始祖的奇方。其选料奇特—-按秘传标准选取药材上品,组方奇特—-动物药+植物药+矿物药,10多味名贵中药材精心炮制,按“五行”精妙配合...
彝医水膏药疗法
彝医药(彝医水膏药疗法),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传统医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水膏药疗法是一种清热解毒的外治法。彝族地区气候湿热,虫虺蚊蚋为害,瘴疠疫气为毒,疖肿痈疽时有发生。水膏药疗法用井水或冰水、雪水(在冬天或从高山收集后贮于瓦罐内备用)调和草药,敷于患处。当疖肿疮毒尚未破溃时,将一种或多种草药切碎捣烂,加井水或冰水、雪水调成糊状,敷于红肿热痛部位,外用纱布包住,1—2天更换一次。所...
楚雄彝族服饰
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形态有近百种。历史上,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凉山不少地区四季冷凉,气候变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饰季节性不强,察尔瓦(披衫)常年皆着。 彝族服饰的色彩较为丰富,款式变化多姿,并且以大量银制品和刺绣装饰。彝族服装一般由纯羊毛手工打造,从收取羊毛、纺成线、浸染,到织布、裁剪、刺绣,全部都由彝人手工完成。2014年11月11日...
虎节
彝族虎节是双柏县小麦地冲一代的彝族,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都要过的节日,彝语称为“罗麻”。是日,全村成年男人于村后祭拜土主后,经巫师占卜择出8人。这8人披上画有虎斑纹的披毡,脸、脚、手上绘上虎纹,化妆为虎,在黑虎头率领下跳各种摩拟生产、生活、生殖的舞蹈,到全村为各家各户驱鬼除祟,彝族语称为“罗麻乃轰”。居住在双柏县小麦地冲一代的彝族属罗罗濮支系,自称“阿罗”。据说阿罗人的祖选居住再生山密林...
赛装节
赛装节即彝族少女的时装表演,楚雄彝州有两个地方有赛装节。一个是永仁县直苴村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一个是大姚县三台乡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赛装节为居住分散,平时很难有机会相聚相识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个表白爱情的机会。而姑娘们最能显示自己的魅力,就是看谁的衣服最漂亮。彝族女子的服装,全靠手工桃花和刺绣,做一套衣服往往要花一两年的时间。因此,谁的衣服多、花样好,谁就会被...
插花节
插花节是颇具特色的彝族传统节日,以云南省大姚县政府举办的节庆活动尤为隆重盛大,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当地彝族群众把从山中采回马樱花等鲜花,插在房门、农具等地方及一些神位上。人们身着节日盛装在昙华山中欢聚一起唱歌跳舞,举行祭花活动,并且互相插戴马樱花,表示美好祝愿,祈祷人寿年丰。另外,布朗族插花节即泼水节。农历二月八日,人们摘来各色鲜花,编扎成花团锦簇的牌坊、花棚,象征吉祥如意;在房前田间和牛羊上...
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云南各民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各有各的特色内容。纳西族关于火把节传说的谚语中保留了火把节来历的重大信息,与《玉溪编...
彝族
彝族人口8714393人(2010年),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其中云南有405万人,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峨山、宁蒗、路南等县较为集中。四川212万人,其中,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约有181万人,马边、峨边两个彝族自治县,约有10万人。贵州约有彝族70万人,主要聚居于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和安顺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7000多人,聚居在隆林、那坡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