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医药(彝医水膏药疗法),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传统医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水膏药疗法是一种清热解毒的外治法。
彝族地区气候湿热,虫虺蚊蚋为害,瘴疠疫气为毒,疖肿痈疽时有发生。水膏药疗法用井水或冰水、雪水(在冬天或从高山收集后贮于瓦罐内备用)调和草药,敷于患处。当疖肿疮毒尚未破溃时,将一种或多种草药切碎捣烂,加井水或冰水、雪水调成糊状,敷于红肿热痛部位,外用纱布包住,1—2天更换一次。所用草药,如青叶胆、地胆、迎春花、野菊花等,加上水性透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镇痛的作用。
传承保护
传承人:余惠祥。
保护单位:云南省彝族医药研究所。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彝医药(彝医水膏药疗法)”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医药研究院(云南省彝族医药研究所)。
彝族是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南北两岸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省区。彝医不仅重视治疗疾病,同时也强调预防疾病,养生和预防是彝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彝医在治疗上有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法主要靠口服,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酊剂。外治法包括外包、外敷、烧火、熏蒸、洗浴、割治、放血、针刺、拔罐、推拿按摩等。
彝药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化学、自然土及水。彝医治疗注重实践,注重疗效,不死守一方,其文献记载内科疾病有38症,耳科疾病20症,妇科疾病11症,产科疾病28症,外科疾病16症,伤科疾病36症,五官科疾病22症。
发展历史
彝族医药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彝族先民们一方面处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以及面对凶残的野兽伤害,一方面也处于自身疾病的折磨之中,在与自然灾害及疾病的斗争实践中,慢慢地积累了保护身体健康和提高体质的经验,同时也发展了医药知识。
和其他民族医药一样,药物是彝族医药发展的基础。彝医的药物分植物、动物、矿物三部分。明代以前,彝族历代对植物药的记载非常零星、分散。此时问世的《双柏彝医书》一书,将流传在民间分散的大量植物药收集起来,它虽然还不是专门的本草书藉,但其中所记载的彝族植物用药之丰富。
《献药经》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就是药物相互配合,以提高疗效。书中认为凡药用的植物、动物、家畜、五谷等,都可用来相互配合使用。药物配合十分广泛,只要是对病情有效的药物都可以进行配合。这充分说明彝医此时已从单方向复方迈进了一步,这无疑是彝医药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彝族善用动物药起源于原始时代,在和野兽接触的过程中,先民对动物的认识也随之增长,它对后来彝族医药的发展,特别是动物药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彝汉医学的相互交流,彝族地区的动物药越来越受到汉族及其他民族的重视。《名医别录》就记载了彝族地区的牛黄、麝香、犀角、露蜂房等动物药,并明确地记录了这些动物药的产地、性味、功能、主治。
从公元初年到南诏彝族奴隶制建立之前,彝族历史经历了从勿阿纳(《西南彝志》)希孟遮世系第51世君长,到那意笃色(76世)的彝族奴隶社会前期。这一时期,彝汉医药相互进行了交流。彝医使用的一些有效药物也被汉医所用,并且收录进汉医的医书中。
医家赵学敏在《本草纳目拾遗》中,也记录了一些彝族药物,证明此期彝族医药应用的广泛性。
15世纪中叶,明代本草学家兰茂著成《滇南本草》,记入了彝族的许多药物。
到了清代,对于植物药的运用就更加广泛了。
近代,彝汉医药交流日益增多,彝医善于吸收汉医的营养,逐渐摆脱过去单方单药,只凭经验的传统格局,使彝医药有了突破性发展,为彝族医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勤劳智慧的彝族先民在的生活实践中,在与疾病斗争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探讨发掘,积累了彝族特有的医药经验,整理了大量医药文献,为我国民族医药的发展写下了光辉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