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文化
走进云南
游云南
旅游常识
游记攻略
旅游资讯
留言板
全站
搜索
在线视频
抱歉,您的浏览器不能查看该视频。
魔方导航
普洱
走进普洱
品味普洱
看见普洱
玩遍普洱
普洱文化——标题
品味茶文化 • 领略普洱情
普洱民族文化风情
普洱文化——文章列表
傣族白象、马鹿舞
每逢泼水节等民间节庆活动,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等傣族地区的人们都会扎白象、马鹿跳舞,以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傣族白象、马鹿舞是傣族民间古老而具代表性的舞种之一,也是现存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5月24日,傣族白象、马鹿舞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舞蹈使用的白象、马鹿道具,用竹木扎制衬架,上糊纸布并饰以须穗绒毛、亮珠,适当加以彩绘,使眼、鼻、嘴、牙、尾等...
拉祜族芦笙舞
拉祜族芦笙舞,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拉祜族芦笙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Ⅲ-79。拉祜族芦笙舞据史书记载和文物图案比照,早在新石器时期已有记载。芦笙舞“围圈”“携手”“顿足”等基本形态已经形成。随着数世纪的迁徙传入云南,历经漫长的民族合分与发展,逐步形成一大独立的舞种。拉祜族芦笙舞以正步、踏...
孟连宣抚司礼仪乐舞
孟连傣族宣抚礼仪乐舞,是流传在普洱市孟连县傣族民间以歌、舞、乐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清时期,与孟连宣抚司即刀氏土司统治密切相关。2021年5月24日,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起初孟连傣族宣抚礼仪乐舞表演队只活跃在傣族民间,后被当时的土司看好后册封为官府的礼仪乐舞队,每逢土司举行重要庆典、婚丧嫁娶仪式和节日庆祝活动,都差他们前去表演,且作为这个寨子百姓每年的...
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
《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是哈尼族非常有代表性的叙事长诗,广泛流传于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哈尼族碧约人聚居的所有村落。全诗共十章。该长诗完全用口传心记的方式进行传承,有家传、师传和社会相传等三种授艺方式;采用哈尼族传统的“腊达”(古歌)调式演唱和传承,既可一人演唱也可多人轮唱或多人合唱;传承场所多种多样,家中火塘边、节日庆典、田间地头、山野林间或桌席间都可以演唱。全诗共有十章,2000余行。《洛奇洛耶...
司岗里
《司岗里》是佤族关于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流传于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等佤族地区。上集下集在西盟佤族佤语中,“司岗”是“石洞”、“洞穴”的意思,“里”是“走出”、“出来”。“司岗里”即“从石洞里出来”。由于佤族没有文字,《司岗里》的起源时间已无据可考,但从今天仍普遍存在于佤族家庭中口传家谱的父子连名、逆推上连分析,其存在已超过700年。《司岗里》以佤语口耳相传、传唱、背诵等形式一代...
牡帕密帕
牡帕密帕,是云南省思茅市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波阔嘎阔”演唱的一部长篇诗体创世神话,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是拉祜族民间流传最广的一部长篇诗体神话,是拉祜族民族民间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2006年5月20日,牡帕密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渊源《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民间流传最广的一部神话,乃拉祜先民为了感谢天...
佤族织锦技艺
佤族织锦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5月24日,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申报的佤族织锦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佤族织锦佤语称为"待",所使用的工具主要采用一套竹木制的腰机,前后上下共有十七个零件。经过捻线、搓线、绕线、排线、挑花、织布等工序,全程纯手工完成。所用的纺线原料以棉、麻为主,色彩以黑色和红色为基本色调,以黄、绿、白、蓝相间,粉红、...
贡茶制作技艺
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云南普洱茶传统加工制作技艺起源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蒸而团之,紧压成型”是普洱茶(贡茶)世代流传下来的制作技艺,其制作大体分为“祭祀茶神、原料采选、杀青揉晒、蒸压成形”4个程序。以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精制的,通过自然发酵的生茶,在通风、干燥、无异味的条件下可以长期保存,储存年限越长,口感越佳...
米索扎节
布孔人一年要过“米索扎”、“卜马兔”、“苦扎扎”等三个传统节日。又以“米索扎”节最盛大,节期三至六天。 节日来临,布孔人男女老少,笑逐颜开,人人换上节日盛装。姑娘们特别引人注目,她们在藏青色的包头布上,嵌着红绿丝线刺绣的花纹图案,一束鲜艳的红线,扎在头巾之中,伸向红润的脸颊。她们穿着胸前布满银泡的衣衫,正中缀一块八角形银牌,象一朵盛开的白莲花。据说它能逢凶化吉,消灾免祸!小腿上紧紧裹着藏青色...
库扎节
库扎节,是云南省西南边陲崇山区拉祜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傣历三月或四月初举行,为期四五天。“库扎”是拉祜语,意思是“过年的日子”,库扎节就是拉祜年。是拉祜族最隆重的节日,分大年和小年,大年是女人的年,从农历年三十到正月初五;小年是男人的年,从农历正月初七到初九。拉祜族的年节,分为过大年、过小年两次。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过大年,正月十五是过小年。大年一般要过5天,从大年 三十(除夕)开始至正月...
拉木鼓节
拉木鼓节,佤族传统节日。拉木鼓是阿佤人重要的宗教仪式,也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其凝聚人心、追求幸福、表现强悍、抒发热情的文化传统得以弘扬光大,可以说,拉木鼓节就是佤族的狂欢节。佤族过去举行全寨性拉木鼓活动的时节为佤历每年“格瑞月”(相当于公历12月)。节日头一天,头人和“魔巴”(祭司)带人乘黑夜赶到事先选好的高大红毛树下,举行祭祀(献祭、驱鬼、念咒祈祷)后,“魔巴”挥斧砍几下,然后由其他...
关门节
关门节傣语为“奥瓦萨"。我国信奉小乘佛教的傣、布朗、德昂等族和部分佤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地区。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类似于中原佛教的“结夏"。时间在傣历九月十五日(约当夏历六月中)。从是日开始的3个月为小乘佛教的安居斋戒期,在此期间僧侣在佛寺中净居修学,接受供养,不许出外巡游,世俗信徒也到佛寺中静坐参禅,听佛爷讲经说法,每隔7天祭奉一次,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供佛。老年信徒常...
傣族
傣族人口有1261311人(2010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边疆傣族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傣族村寨多分布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地区。比较大的坝子有景洪、勐笼、勐遮、勐罕、勐海、芒市、陇川、干崖、勐卯、遮放等,平均海拔在500—1300米之间,地势较低。这里四季...
哈尼族
哈尼族人口共有1660932人(2010年),绝大部分集中分布于云南南部元江(红河)、澜沧江两江的中间地带,这一地带也就是哀牢山、无量山之间的广阔山区。哀牢山和无量山自滇西巍山南部,由云岭山脉分出,纵贯滇南全境。哈尼族分布区域,处于汉、彝、白、傣、拉祜等族分布地的中间地带,并有苗、瑶、回、壮等族分布其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红河县、元阳县、绿春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四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
拉祜族
拉祜族总人口为485966人(2010年),其中云南省有44.76万人。云南的拉祜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西岸,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等县,其中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近50%的拉祜族总人口都居住在该县内;其余分布在澜沧江以东的景东、镇沅、景谷、思茅、普洱、元江、墨江、江城等县,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地,同汉、傣、彝、哈尼、布朗、佤等族交错聚居或杂居。拉祜族人...
佤族
佤族有429709人(2010年),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县,一部分散居在保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区,两个县的佤族人口分别为135595人和58532人。佤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在澜沧江以西和萨尔温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地带。这里山峦重迭,平坝很少,习惯上称为...
普洱景区——标题
天赐普洱
•
世界茶源
云南普洱欢迎您
普洱景区——文章列表
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
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位于北纬22.51~23.59°,东经101.07~102.04°之间,北回归线从县城穿过。北回归线标志园建于1997年,占地1500平方米,融天文、地理、植物及科普知识和园林艺术、旅游文化为一体。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北回归线标志园,1997年已建好,标志园占地1500平方米,融天文、地理、植物及科普知识和园林艺术、旅游文化为一体,以公元2038...
普洱茶马古道风景区
普洱茶马古道旅游景区位于“世界茶源”云南省普洱市,距离城区5km。普洱自古以来便是茶马古道上独具优势的滇南茶叶集散贸易中心,素有银思茅、东南亚陆路码头之称。普洱茶马古道风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茶马古道是中国知名线性文化遗址之一,景区内的茶马古道遗址是茶马古道南北走向中的重要一段,是贡茶入京的起点,也是迄今保存最完整、里程最长、文化最厚重、沿路生态最好的一段。在这依山傍水,风景如画的亚...
勐梭龙潭
勐梭龙潭位于普洱市西盟县,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龙潭周围山岚叠翠,湖光山色融为一体,十分迷人。勐梭龙潭与西盟县城相依相伴,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神秘的佤族文化相得益彰,荷塘、湿地、龙摩爷圣地、仙石凹、盘须岩等20余处景观静待人们前来探索。勐梭龙潭的美大气而空灵,激情而不张扬,狂野而不失内敛,这份原始、纯粹的意境,总是能让人停下匆忙的脚步。环顾四周,林翠山青,层峦叠嶂,远山如黛,碧水粼粼,水映山...
中华普洱茶博览苑
中华普洱茶博览苑景区,四周青山环绕,是茶海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气候宜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以2.3万亩茶园的绮丽风光为背景,依托普洱茶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融合普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哈尼族、傣族主体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一体的景区。景区从普洱茶的起源、发展、种植加工、民族渊源、文化历史、烹制品鉴等不同角度 立体化展现普洱茶的大观世界。旅游区由普洱茶博物馆、村村寨寨...
普洱太阳河国家公园
普洱太阳河国家公园位于普洱市思茅区东南31公里处,距思小高速公路南岛河出入口仅6公里。公园总占地面积216.2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1.8%,内有植物2104种,野生动物812种。年均气温17.7℃,全年降水量多集中在5-10月份,降水量超过1500mm。日照时数约为2200小时,太阳总辐射量为130000卡/cm2。在大地结构上属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的南与东南段,属思茅盆地...
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谷
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谷总占地792余亩,建筑面积80454m,是一-座“科技高端”、‘ 绿色环保”、“ 生态和谐”、“茶文化充盈”的的中国现代生态工业示范基地。茶谷内百茶园、野放/生态茶园,是茶叶种植采摘维护的活标本;初制、提取、包装等制茶工艺的升级创新,与茶农人家的传统茶采摘、杀青、揉捻、晒干、压制等传统工艺间的对比,让您在同一个时空里亲身感受现代速溶茶与传统普洱茶加工工艺的迥异。天士力帝泊...
西盟木依吉神谷
木依吉神谷是自然崇拜、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三位一体的原始宗教聚集地,佤族人认为,万物是大鬼“木依吉”创造的,它创造了生命,掌握着万物的生杀予夺大权,对各种动植物赋予不同的功能,拉木鼓、做鬼、供人头、剽牛都是为了供奉木依吉。若是触怒了它,会使粮食歉收,寨子被洪水冲毁。人们唱歌跳舞是颂扬、赞美它。主要景观有“榕树”、“木依吉神像”、“岩画”、“人头桩”、“神潭”等历史人文景观。木依吉景区依山傍水,...
宁洱那柯里茶马驿站
宁洱县同心乡那柯里村是古普洱府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宁洱县现存较为完好的古驿站之一,其历史价值很高,保存有较为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那柯里段茶马古道(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百年荣发马店,那柯里风雨桥,还有当年马帮用过的马灯、马饮水石槽等历史遗迹、遗物,具有悠久的历史痕迹和深厚的茶马古道文化。一、简介它紧靠213国道线,距离宁洱县城22公里,距离普洱市思茅区24公里,与昆曼国际大通道隔河相望...
景东文庙
景东文庙位于景东县城西玉屏山下,始建于1682年,80年代重新修缮。文庙古建筑群由泮池、魁阁、钟鼓楼、棂星门、大成殿、大成门等组成,总面积为5511平方米,景东县博物馆设在此。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面阔5间20.7米,进深5间14.95米,琉璃瓦面,檐下有斗拱28攒,正脊置宝顶、吻兽等,大殿立柱彩绘金龙。整体建筑庄严宏伟。景东兴建文庙,从初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区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东南部,距普洱市区237公里,距澜沧县城70公里,经国务院批准作为中国2022年世界遗产正式申报项目。景迈山拥有古茶林面积2.8万亩,有古茶树320余万株,迄今已有近2000年的茶叶种植历史,是目前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被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有全球最早种植茶树的样本,延...
澜沧县老达保景区
澜沧县老达保景区位于县城东南部,距离县城42公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牡帕密帕》的保护传承基地之一,是《快乐拉祜》唱响的地方。老达保景区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良好,建筑大多保留了拉祜族传统杆栏式风貌,拉祜族特色浓郁,拥有"牡帕密帕"。“芦笙舞”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9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较好保存了拉祜族歌舞传统。近年来,通过"村支部+景区+农户”的发展模式,老达保把分散的景区...
孟连宣抚司署
孟连宣抚司署坐落于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娜允古镇内。这座古建筑群保存完好,融傣、汉建筑特色为一体。它所代表的傣族世袭土司的统治,自明清延续到民国时期,历经500余年。孟连城翻开历史的卷册,1254年,蒙古大军压境,逼迫一个地方政权勐卯(即今瑞丽)王国的臣民南迁。当时朝中四位大臣兵分三路,寻找新的居地,于是,找到了河谷平坝———孟连,傣语意为“寻找到的好地方”。元至元二十六年(128...
图看普洱——标题
七彩云南梦
•
一世普洱情
普洱风景欣赏
图看普洱——内容
丽江古城
玉龙雪山
泸沽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