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文化
走进云南
游云南
旅游常识
游记攻略
旅游资讯
留言板
全站
搜索
在线视频
抱歉,您的浏览器不能查看该视频。
魔方导航
德宏
走进德宏
品味德宏
看见德宏
玩遍德宏
自由容器-品味德宏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
德宏
德宏文化风情
文章列表
水鼓舞
水鼓又叫“嘎拱当”,是德昂族的主要打击乐器。鼓身一般长为1.5-2米,其形状为桶形,大头小尾。鼓的两端用优质的牛皮或蟒皮蒙上,用牛筋交叉收尾连接扎紧而成。鼓身制作完后,在鼓身的中间挖出一个小圆孔,敲打前装入一、二斤清水,在鼓面的皮上涂上黄泥,待鼓面和鼓身湿润后,再把剩余之水倒出来,就可以使用。经过湿润后的鼓,其音色纯正悠扬,韵味别具一格。再配上钗、铠等乐器的伴奏,使水鼓的鼓韵更具有一种特殊的...
傣族象脚鼓舞
傣族象脚鼓舞,云南省潞西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象脚鼓舞是傣族流行最广泛、表演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民族舞蹈。它有独舞、对舞、群舞等多种表演形式,可在多种场合表演或自娱。表演目的在于祭祀神灵,驱灾避邪,庆贺丰年。象脚鼓舞不仅流传于国内的傣族、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而且还传播到东南亚许多国家。2008年6月7日,傣族象脚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傣族孔雀舞
傣族孔雀舞,云南省瑞丽市民间传统舞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傣族孔雀舞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相传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形成孔雀舞。傣族孔雀舞风格轻盈灵秀,情感表达细腻,舞姿婀娜优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有较高的审美价值。2006年5月20日,傣族孔雀舞...
目瑙斋瓦
《目瑙斋瓦》,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目瑙斋瓦》是景颇族的创世史诗,流传于德宏州各县(市)景颇族居住地,包括盈江县的5个乡,陇川县的7个乡镇,潞西市的6个乡镇,瑞丽市的2个乡。第一章讲述了天地万物的形成及人类的诞生。第二章讲述了景颇族的创世英雄宁贯杜率领天下豪杰改造天地,使土壤肥沃、庄稼生长的奋斗过程。第三章讲述大地洪水泛滥。第四章讲述宁贯杜寻找财富,...
达古达楞格莱标
《达古达楞格莱标》是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民间文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达古达楞格莱标》是德昂族民间创世神话史诗,流传于中国云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市隆阳区潞江坝乡和西南部临沧市镇康、耿马、永德、双江县及缅甸掸邦、佤邦一带。《达古达楞格莱标》是德昂族迄今发掘、整理并出版的唯一一部创世史诗,德昂语意为“最早的祖先传说”。在德昂语中,“达古”和“达楞”是祖先的称...
遮帕麻和遮咪麻
遮帕麻和遮咪麻,云南省梁河县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遮帕麻和遮咪麻讲述了阿昌族始祖遮帕麻和遮咪麻造天织地、创造人类,补天治水、智斗邪魔腊訇和重整天地的故事。史诗情节生动感人,性格鲜明,语言朴素清新。2006年5月20日,遮帕麻和遮咪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Ⅰ-3。历史渊源《遮帕麻和遮咪麻》产生于阿昌族早期,乃阿昌族先民为了感谢...
傣医药(睡药疗法)
傣医药(睡药疗法),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传统医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医药特征傣医药是傣族人民在总结本民族传统医药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和借鉴印度古典医学和中医学知识,形成以“四塔、五蕴”(土、水、火、风谓之“四塔”,色、识、受、想、行谓之“五蕴”)和“解药理论”为核心的传统医学体系。睡药疗法是傣医药传统外治法之一,主要用于治疗中风、风湿病及高热昏厥等病症。它分冷睡和热睡两种。冷睡疗法...
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
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德昂族是中国云南西南部跨中缅边境而居的少数民族,种茶、饮茶和用茶习俗历史悠久丰富,被誉为“古老的茶农”。德昂族的“酸茶”,又称湿茶,是采摘当地三台山大叶种新鲜茶叶密封在竹筒里发酵后制成,古法纯手工制作,茶味酸涩,苦后回甘,茶色金黄透亮,有独特的酸奶酪的香味,能生津解渴,具有解暑清热、消食的作用。2021年5...
傣剧
傣剧,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傣剧在演出中着傣装,其表演动作中融入傣族民间舞蹈的步态,伴奏方面增加了葫芦丝、二胡及象脚鼓等乐器,民族风格更加浓郁。2006年5月20日,傣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
傣族剪纸
剪纸(傣族剪纸),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傣族剪纸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其较早形式源于傣族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幡,后来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充实发展,形成完善的剪纸并被广泛应用于祭祀、赕佛、丧葬、喜庆及居家装饰等方面。在潞西,几乎村村寨寨的傣族村民都能剪纸。 潞西傣族剪纸以特制的剪刀、刻刀、凿子和锤子为工具,其剪刀和刻刀...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乡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制作过程须经下料、制坯、打样、修磨、饰叶、淬火、创光、做柄、制带、组装等10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艺最为突出,通过热处理使刀叶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状态,从而煅制成刀。2006年5月20日,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41。历...
德昂族浇花节
德昂族浇花节,是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德昂族浇花节是把佛陀诞生、成道、涅盘三个日期合并在一起举行的纪念活动,每年清明节后七天举行,为期三天。节日仪式由寨内的长老主持,男青年敲响象脚鼓,女青年和着鼓点跳起“堆沙舞”,尽情品尝各种食物,举行取水供物仪式,男女青年还要进行传烟、对歌、赛舞等文艺表演。2008年6月7日,德昂族浇花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关门节
关门节傣语为“奥瓦萨"。我国信奉小乘佛教的傣、布朗、德昂等族和部分佤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地区。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类似于中原佛教的“结夏"。时间在傣历九月十五日(约当夏历六月中)。从是日开始的3个月为小乘佛教的安居斋戒期,在此期间僧侣在佛寺中净居修学,接受供养,不许出外巡游,世俗信徒也到佛寺中静坐参禅,听佛爷讲经说法,每隔7天祭奉一次,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供佛。老年信徒常...
阿露窝罗节
阿昌族是云南省特有的人口较少民族,主要分布在滇西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梁河、陇川和潞西(芒市)等县市,部分分布在保山市的腾冲、龙陵县和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云龙县。阿露窝罗节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以前每年在农历九月初十举行。“阿露”和“窝罗”是根据两个传说故事形成的两个节日。“阿露窝罗节”由流行于梁河、潞西(芒市)、腾冲、龙陵、云龙等阿昌族地区的“窝罗节”和流行于陇川县户撒、腊撒地区的“阿露节...
景颇族目瑙纵歌节
景颇族目瑙纵歌,流行于云南省景颇族聚居区的传统民族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目瑙纵歌又称“总戈”,意为“欢聚歌舞”。目瑙纵歌节是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数万人踩着同一个鼓点起舞,规模宏大、震撼力很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族狂欢节,有“天堂之舞”,“万人狂欢舞”的美称。 “目瑙”是景颇语,“纵歌”是载瓦语的直译,意思是大家一起来跳舞。在德宏州景颇族聚居地,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就是目瑙纵歌节,...
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是中国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和中南半岛某些民族的新年节日。为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中国傣族节期在傣历六七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现已固定在公历4月13至15日。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泼水祝福,并举行拜佛、赛龙舟、放高升、点孔明灯等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增加了游行、文艺汇演、电影晚会、展览和物资交流等新内容。泰国、缅甸、老挝等国都在每年公历4月中旬欢度此节...
阿昌族
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总人口为39555人(2010),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梁河县囊宋阿昌族乡、九保阿昌族乡,其余分布于潞西、盈江、腾冲、龙陵、云龙等县。此外,在邻国缅甸也有部分阿昌族分布。阿昌族聚居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气势磅礴的高黎贡山余脉自腾冲逶迤延伸而南。主要河流有大盈江、龙川江等,支流遍布境内,富含...
傣族
傣族人口有1261311人(2010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边疆傣族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傣族村寨多分布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地区。比较大的坝子有景洪、勐笼、勐遮、勐罕、勐海、芒市、陇川、干崖、勐卯、遮放等,平均海拔在500—1300米之间,地势较低。这里四季...
德昂族
德昂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德昂族共有20556人(2010年),比较集中的分布在保山地区的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市、瑞丽市、盈江县、陇川县、梁河县,临沧地区的永德县、镇康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其中潞西市的三台山德昂族乡和临沧市镇康县的军弄乡是德昂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德昂族是一个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布范围非常广,虽然德昂族只有1万多人,却分布在云南省3个地州9个县...
景颇族
景颇族总人口为147828人(2010年),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的陇川、盈江、潞西、瑞丽、梁河等5个县、市,与德昂、傈僳、阿昌、汉等民族交错杂居于山区;部分散居于耿马、腾冲、泸水、孟连、昌宁、勐海、隆阳等县(区)。其中德宏州境内的景颇族人口有124822人(2000年),占景颇族总人口的95.86%。景颇族聚居的山区,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大部分纬度偏南,气候温和,雨量...
佤族
佤族有429709人(2010年),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县,一部分散居在保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区,两个县的佤族人口分别为135595人和58532人。佤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在澜沧江以西和萨尔温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地带。这里山峦重迭,平坝很少,习惯上称为...
自由容器-走进德宏
七彩云南
•
美在德宏
德宏名胜景区大全
文章列表
芒市孔雀谷森林公园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镶嵌着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她就是被誉为“美丽德宏,孔雀之乡”的芒市孔雀谷景区。景区位于芒市南天门放马桥,距市区12公里,距芒市机场18公里,占地面积15003亩,总投资6亿,分五期建设。一期核心景观由两大主题和五个版块构成:首先主题是孔雀,万只孔雀游走于孔雀园,人与孔雀亲密互动,完美呈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卷;第二个主题是原始森林生态观光游,景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8%,有一位...
瑞丽莫里热带雨林景区
莫里热带雨林景区位于瑞丽市东北20公里瑞丽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景区总面积7平方公里,属热带雨林景观。“莫里”是傣语,意为“美丽的瀑布”。“莫里”又叫“扎朵”,相传释迦摩尼佛祖曾在莫里温泉旁戒斋沐浴,后来留下了一只硕大的足印,为纪念佛祖的亲临,后人用佛脚印的印巴利语“扎朵”称呼这里。莫里热带雨林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6%以上,野生植物1500种、花卉及香料479种,国家保护的珍稀物种15种。这里...
勐巴娜西珍奇园
“勐巴娜西”有神奇、美丽、富饶的意思。信步珍奇圆,罕见的千年桂花、千年黄扬、千年紫薇、亿年硅化木玉石处处可及,圆内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恍如一个美妙神奇的世界,令人叹为观止。勐巴娜西珍奇园位于德宏州潞西市城东南,是国家4A级景区,现已建成具有古朴、自然、珍奇特色的高品位景点,是全国罕见的生态园林。园内汇集了全国少见的大量古树名木和世界罕见的硅化木玉石。其特色是:稀、奇、古、怪,堪称...
梁河南甸宣抚司署
南甸宣抚司署,在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是德宏州唯一独有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主管部门打算,将成为:“中国土司制度陈列专馆”,让土司制度的活化石永久传于后人,我们将遵循“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加强管理和修复。南甸宣抚司署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甸宣抚司署,建筑群按汉式衙署式布置,由五进四院,47幢,14...
芒市珠宝小镇
珠宝小镇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云南省德宏州的芒市机场5公里处,占地面积三百多亩,入驻珠宝商铺千余家,已形成翡翠玉石、毛料公盘、生产加工、批发零售和文化传播为一体的产业链。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珠宝玉石中心,被誉为“世界珠宝第一镇”,“世界珠宝文化之旅第一站” 。据了解,博览会举办地选定在芒市珠宝小镇,小镇占地246亩,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6亿元人民币,是一个集翡翠、黄龙玉、红蓝宝、...
银井“一寨两国”
银井“一寨两国”位于瑞丽市姐相乡银井村中缅边境线上,距离瑞丽主城区8公里。在这里,国界线主要以竹篱、村道、水沟、土埂为界,从寨中蜿蜒划过,将整个村寨一分为二,中方一侧称为银井,缅方一侧称为芒秀,中缅边境71号界碑矗立于景区寨子中央,形成了一个寨子分属两个国家的独特景观,一寨两国也因此而得名。“一寨两国”周边居民语言相通、习俗相同,同走一条路,共饮一井水,同赶一场集,跨境而居的傣族人民世代和睦...
瑞丽边寨喊沙
喊沙村是荣获2015年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荣誉称号的一个美丽傣家村落,位于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喊沙”是傣语,意为“黄金休憩地”,据傣文史籍记载,在勐卯古国时曾一度为其京都,也传闻它最早是鸳鸯栖歇之地。喊沙奘寺、泼水广场及大部分民居保持着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建筑,集中展示了傣家民族建筑之精华,与村寨浓厚的民族文化、周围秀丽的田园风光相映成辉。《孔雀公主》、《西游记》、《天下第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