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傣族剪纸),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傣族剪纸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其较早形式源于傣族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幡,后来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充实发展,形成完善的剪纸并被广泛应用于祭祀、赕佛、丧葬、喜庆及居家装饰等方面。
在潞西,几乎村村寨寨的傣族村民都能剪纸。 潞西傣族剪纸以特制的剪刀、刻刀、凿子和锤子为工具,其剪刀和刻刀具有尖、利、仄、薄的特点,一般可剪八层纸;凿子和锤子有稳、钻、灵、活的特点,一次可凿五十余层纸。
2006年5月20日,剪纸(傣族剪纸)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16。
历史渊源
傣族剪纸存在的形式较早是源于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帽。傣族使用和制造纸张始于元明时期,在纸普及之前,用来剪刻图案的材料主要是布。在傣族的贝叶经及一些流传千年的古叙事长诗中,均提到用树叶刻成图案供奉佛祖的情节,由此可见剪刻图案的技艺诚传已久。当下仍有用布料成叠凿刻出图案的长幡、彩灯和佛伞围边,其他如金箔、银箔、绢等也是剪刻的常用材料。根据文献记载,傣族的葬礼上通常用彩扎的动物送葬,用剪纸装饰棺轿,并且仪式非常隆重。
发展形成完善的剪纸并被广泛应用,则是在14世纪下半叶到15世纪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后。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剪纸技艺逐步充实发展,其应用范围涉及宗教祭祀、啖佛、红白喜事及居家装饰等方面。关于剪纸用于佛寺佛塔中的记载见于周裕《从征细甸目记》中,乾降三十二年(1767年)的日记中记“宛顶”(蜿町)到木邦沿途见佛塔无数,“塔内唯有佛像而已,崇尚佛敦,每至大村寨,或土司所居,必有缅寺,浮图,上悬白纸幡竿"。傣族剪纸大多用于宗教活动和宗教场所,傣族寺中的装饰主要用于门上、格边,墙面、柱旁、怫龛、幡、佛伞等处所。
文化特征
内涵
云南省德宏州的傣族地区,受到小乘佛教,即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影响深刻而广泛,在傣族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全民信仰佛教的局面。傣族人民崇拜的自然物质与自己民族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认为山水、田地、林木、溪塘、火、太阳、月亮、巨石、桥梁、渡口、生产工具等都有灵魂,必须祭拜、祈求保佑。而纸是能通灵的,他们把美好愿望的实现寄于剪纸物象的表达,祈求神灵的恩赐。在这一充满宗教氛围的社会环境中,傣族剪纸被赋予了特殊的使用功能和精神内涵,成为傣族民俗文化的一种形象载体。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
傣族剪纸作为傣族民间流传着的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形式,在云南一些传统的傣族地区,传承久远,其特点与其自然环境、经济形态、原始宗教关联紧密,呈现出文化多元性的特点,但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人、佛、自然交融的手工文化体现,具有浓郁的佛教特色和深层的民俗内涵,日益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傣族人民崇尚赕佛,赕是布施之意,通过赕,才能和善行,修来世,最终达到涅槃的目的。因此在民间剪纸艺术和其他祭祀活动与佛寺有一定的联系。如人们平时在佛寺内外看到的“董、扎、吊幛、佛幡”迎风招展就是傣族人民表达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祈福。其中剪纸的代表性人物有思华章、邵梅罕、樊涌等人。傣族剪纸剪法独具特色、内容丰富,颇具艺术价值。
图案
傣族剪纸的图案一般都具有特定的寓意,与佛教文化、人物传说、动植物有关,广泛涉及佛经故事、动物图案(如“白象呈祥”“金鸡破晓”等)、人物图案(如释迦摩尼、菩萨等)、植物图案(如菩提树、莲花等)、几何图案(如波状纹、菱形纹等),这些图案大多是对佛的礼赞,傣族人民正是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建筑图案来表达自己的虔诚。
制作工序
傣族剪纸分“剪”与“凿”两种方法,剪无需稿样,随手可剪;凿则需稿样,按样制作。以特制的剪刀、刻刀、凿子和锤子为工具,其剪刀和刻刀具有尖、利、仄、薄的特点,一般可剪八层纸:凿子和锤子有稳、钻、灵、活的特点,一次可凿五十余层纸。傣族剪纸除了使用构皮纸、竹绵纸、金箔纸、银箔纸、红、黄、蓝、绿等颜色纸等外,还经常在布上剪刻或者金属片上制作。
题材作品
傣族民间剪纸题材广泛,既有反映现实生产、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边疆风物特产,还有构图比较复杂的、情节生动的佛经故事和民间传说故事,内容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常见的剪纸图形有吉祥的龙凤、孔雀、大象、狮子、麒麟、马鹿、骏马、游鱼等奇兽异鸟,也有形态万千的糯粘花、荷花、玫瑰花、菊花、茶花、杜鹃等植物花卉,还有亭台楼阁、佛塔寺庙等房屋建筑及各式各样的几何图形。在材质选料方面,有纸剪、布剪和金属皮剪。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傣族剪纸在当地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从剪纸内涵到外在表现形式诸方面均折射出傣族人民的历史文化传统、审美追求和独特的民族精神。
传承状况
在当前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中,傣族剪纸面临困境。因为剪纸艺人收入低微,年轻人大多不愿从事这一行业。 当下傣族剪纸的传承人寥寥无几,且年事已高,这一特色民族艺术急需抢救和保护。
传承人物
思华章,男,傣族,1923年生,云南潞西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剪纸(傣族剪纸),申报地区是云南省潞西市。
邵梅罕,女,傣族,1963年2月4日出生,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风平镇弄么村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剪纸(傣族剪纸),申报地区为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
保护状况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芒市文化馆(芒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剪纸(傣族剪纸)”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剪纸(傣族剪纸)项目保护单位芒市文化馆(芒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荣誉表彰
2005年4月14日,在云南德宏举行的2015年国际泼水狂欢节上,世界最大的傣族剪纸《傣族铓锣》经世界纪录协会认证,成为新的世界纪录。
社会活动
2014年7月29日,第6届墨西哥城友好文化博览会日前在墨西哥城的宪法广场举行。展会上展出了傣族剪纸作品。
傣族剪纸
傣族剪纸
傣族剪纸
傣族剪纸
傣族剪纸
傣族剪纸
傣族剪纸
傣族剪纸
傣族剪纸
傣族剪纸
傣族剪纸
傣族剪纸
傣族剪纸
傣族剪纸
傣族剪纸
傣族剪纸
傣族剪纸
傣族剪纸
傣族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