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文化
走进云南
游云南
旅游常识
游记攻略
旅游资讯
留言板
全站
搜索
普洱文化
傣族白象、马鹿舞
每逢泼水节等民间节庆活动,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等傣族地区的人们都会扎白象、马鹿跳舞,以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傣族白象、马鹿舞是傣族民间古老而具代表性的舞种之一,也是现存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5月24日,傣族白象、马鹿舞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舞蹈使用的白象、马鹿道具,用竹木扎制衬架,上糊纸布并饰以须穗绒毛、亮珠,适当加以彩绘,使眼、鼻、嘴、牙、尾等...
拉祜族芦笙舞
拉祜族芦笙舞,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拉祜族芦笙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Ⅲ-79。拉祜族芦笙舞据史书记载和文物图案比照,早在新石器时期已有记载。芦笙舞“围圈”“携手”“顿足”等基本形态已经形成。随着数世纪的迁徙传入云南,历经漫长的民族合分与发展,逐步形成一大独立的舞种。拉祜族芦笙舞以正步、踏...
孟连宣抚司礼仪乐舞
孟连傣族宣抚礼仪乐舞,是流传在普洱市孟连县傣族民间以歌、舞、乐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清时期,与孟连宣抚司即刀氏土司统治密切相关。2021年5月24日,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起初孟连傣族宣抚礼仪乐舞表演队只活跃在傣族民间,后被当时的土司看好后册封为官府的礼仪乐舞队,每逢土司举行重要庆典、婚丧嫁娶仪式和节日庆祝活动,都差他们前去表演,且作为这个寨子百姓每年的...
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
《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是哈尼族非常有代表性的叙事长诗,广泛流传于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哈尼族碧约人聚居的所有村落。全诗共十章。该长诗完全用口传心记的方式进行传承,有家传、师传和社会相传等三种授艺方式;采用哈尼族传统的“腊达”(古歌)调式演唱和传承,既可一人演唱也可多人轮唱或多人合唱;传承场所多种多样,家中火塘边、节日庆典、田间地头、山野林间或桌席间都可以演唱。全诗共有十章,2000余行。《洛奇洛耶...
司岗里
《司岗里》是佤族关于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流传于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等佤族地区。上集下集在西盟佤族佤语中,“司岗”是“石洞”、“洞穴”的意思,“里”是“走出”、“出来”。“司岗里”即“从石洞里出来”。由于佤族没有文字,《司岗里》的起源时间已无据可考,但从今天仍普遍存在于佤族家庭中口传家谱的父子连名、逆推上连分析,其存在已超过700年。《司岗里》以佤语口耳相传、传唱、背诵等形式一代...
牡帕密帕
牡帕密帕,是云南省思茅市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波阔嘎阔”演唱的一部长篇诗体创世神话,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是拉祜族民间流传最广的一部长篇诗体神话,是拉祜族民族民间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2006年5月20日,牡帕密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渊源《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民间流传最广的一部神话,乃拉祜先民为了感谢天...
佤族织锦技艺
佤族织锦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5月24日,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申报的佤族织锦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佤族织锦佤语称为"待",所使用的工具主要采用一套竹木制的腰机,前后上下共有十七个零件。经过捻线、搓线、绕线、排线、挑花、织布等工序,全程纯手工完成。所用的纺线原料以棉、麻为主,色彩以黑色和红色为基本色调,以黄、绿、白、蓝相间,粉红、...
贡茶制作技艺
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云南普洱茶传统加工制作技艺起源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蒸而团之,紧压成型”是普洱茶(贡茶)世代流传下来的制作技艺,其制作大体分为“祭祀茶神、原料采选、杀青揉晒、蒸压成形”4个程序。以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精制的,通过自然发酵的生茶,在通风、干燥、无异味的条件下可以长期保存,储存年限越长,口感越佳...
米索扎节
布孔人一年要过“米索扎”、“卜马兔”、“苦扎扎”等三个传统节日。又以“米索扎”节最盛大,节期三至六天。 节日来临,布孔人男女老少,笑逐颜开,人人换上节日盛装。姑娘们特别引人注目,她们在藏青色的包头布上,嵌着红绿丝线刺绣的花纹图案,一束鲜艳的红线,扎在头巾之中,伸向红润的脸颊。她们穿着胸前布满银泡的衣衫,正中缀一块八角形银牌,象一朵盛开的白莲花。据说它能逢凶化吉,消灾免祸!小腿上紧紧裹着藏青色...
库扎节
库扎节,是云南省西南边陲崇山区拉祜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傣历三月或四月初举行,为期四五天。“库扎”是拉祜语,意思是“过年的日子”,库扎节就是拉祜年。是拉祜族最隆重的节日,分大年和小年,大年是女人的年,从农历年三十到正月初五;小年是男人的年,从农历正月初七到初九。拉祜族的年节,分为过大年、过小年两次。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过大年,正月十五是过小年。大年一般要过5天,从大年 三十(除夕)开始至正月...
拉木鼓节
拉木鼓节,佤族传统节日。拉木鼓是阿佤人重要的宗教仪式,也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其凝聚人心、追求幸福、表现强悍、抒发热情的文化传统得以弘扬光大,可以说,拉木鼓节就是佤族的狂欢节。佤族过去举行全寨性拉木鼓活动的时节为佤历每年“格瑞月”(相当于公历12月)。节日头一天,头人和“魔巴”(祭司)带人乘黑夜赶到事先选好的高大红毛树下,举行祭祀(献祭、驱鬼、念咒祈祷)后,“魔巴”挥斧砍几下,然后由其他...
关门节
关门节傣语为“奥瓦萨"。我国信奉小乘佛教的傣、布朗、德昂等族和部分佤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地区。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类似于中原佛教的“结夏"。时间在傣历九月十五日(约当夏历六月中)。从是日开始的3个月为小乘佛教的安居斋戒期,在此期间僧侣在佛寺中净居修学,接受供养,不许出外巡游,世俗信徒也到佛寺中静坐参禅,听佛爷讲经说法,每隔7天祭奉一次,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供佛。老年信徒常...
傣族
傣族人口有1261311人(2010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边疆傣族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傣族村寨多分布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地区。比较大的坝子有景洪、勐笼、勐遮、勐罕、勐海、芒市、陇川、干崖、勐卯、遮放等,平均海拔在500—1300米之间,地势较低。这里四季...
哈尼族
哈尼族人口共有1660932人(2010年),绝大部分集中分布于云南南部元江(红河)、澜沧江两江的中间地带,这一地带也就是哀牢山、无量山之间的广阔山区。哀牢山和无量山自滇西巍山南部,由云岭山脉分出,纵贯滇南全境。哈尼族分布区域,处于汉、彝、白、傣、拉祜等族分布地的中间地带,并有苗、瑶、回、壮等族分布其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红河县、元阳县、绿春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四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
拉祜族
拉祜族总人口为485966人(2010年),其中云南省有44.76万人。云南的拉祜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西岸,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等县,其中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近50%的拉祜族总人口都居住在该县内;其余分布在澜沧江以东的景东、镇沅、景谷、思茅、普洱、元江、墨江、江城等县,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地,同汉、傣、彝、哈尼、布朗、佤等族交错聚居或杂居。拉祜族人...
佤族
佤族有429709人(2010年),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县,一部分散居在保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区,两个县的佤族人口分别为135595人和58532人。佤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在澜沧江以西和萨尔温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地带。这里山峦重迭,平坝很少,习惯上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