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很多人都说旅游行业里面,最难做的应该是旅行社。
和文中两家旅行社的情况一样,今年看似火爆的旅游市场,全国有超过70%的旅行社依然处于亏损状态。他们面临着导游紧缺、酒店、机票等供应商涨价、缺资金、缺议价能力等各种问题。

在整个旅游链条里,资源和话语权都不在旅行社手里,这就决定了旅行社在整个产业链里的被动地位。有人用“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来形容旅行社从业者的生存状态,夹在资源方和游客中间的旅行社,两头难。
“招专职导游,有无经验均可,公司提供培训,月薪1万至1.5万”“要求持有导游证,新老导游均可,外地的可提供住宿”……打开招聘网站,搜索“导游”岗位,瞬间可以看到近百条招聘信息,不少旅行社都开出了过万的工资。甚至有旅行社开出了2万至3万的月薪招聘华东地接。朱泽东正是发布这则招聘启事的人。现代快报记者联系上他时,朱泽东正忙着重新装修,扩张门面,他向记者证实了这则招聘启事是认真的,“一个月带六七个团,基本上就可以拿到这个工资了。
其实从2月份开始,随着团量上升,导游短缺的问题已经显现,“最缺的时候,七八个团已经到南京的机场了,还没有找到导游,只能自己顶上,那段时间办公室有导游证的人都顶上来了。朱泽东介绍,他的旅行社成立于2019年6月,刚成立没多久就碰上了疫情,公司的导游全都转行了。“跑出租、送外卖、做房产中介……干什么的都有。发出疫情后南京首个出境旅游团的南京某国际旅行社,同样面临导游短缺的问题。据董事长张亚介绍,疫情期间,他们没有降薪,没有裁员,还通过提高底薪来弥补员工绩效减少的损失,留住了人才。但面对激增的业务量,还是有很大的缺口。为了尽快招到人手,张亚开出的招聘条件也很优厚,签约即可提供住宿,套间独卫。在张亚看来,“导游荒”的主要原因是疫情三年,很多优秀的人转行了,没有新人进来,“最主要的是一部分转行的旅游人还持观望态度。”
按理说,朱泽东的旅行社2月份团单接到手软,总该盈利了。实际上,一直到3月中旬,他的旅行社还是处于亏损状态。“一个多月亏了50多万,主要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朱泽东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当他们还在按老价格发团时,实际上各个环节的供应商都已经涨价了,“原来七八十元的房价涨到一百多元,原来十二元的餐标涨到二十多元。从其他工作室借调的导游,也从原来的两三百元涨到六七百元。涨得最多的是大巴车的车费,原来四五千元的直接飙到一万多元,因为疫情期间,很多车队不干了。”直到今年3月中旬,朱泽东才缓过神,开始对团价作一定幅度的上涨,目前旅行社经营状况有了一些好转,“开始盈利了,处于还债状态。”
但朱泽东还是有些许担忧:“各供应商的价格并没有回落,实际上大家的出游成本是增加了的,目前处于出游需求集中释放的阶段,但这股热情过后呢?我觉得旅游想要真正恢复可能还需要几年的时间。”张亚同样认为,这一波旅游热情过去之后,市场的可持续性仍需观望。朱泽东面临的供应商涨价问题,同样也困扰着张亚。出境游是他们旅行社的重要业务之一,据张亚观察,目前出境游供应商正在面临一次重新洗牌,“这是一件好事,可以避免竞争机制僵化。但是应对机票、酒店等价格普遍上涨,如果想要谈下来一个好的价格,只有通过长期协议、预付款等方式来掌握主动权,还是要靠资金基础说话。
除此之外,和在线旅游平台合作,需要一笔保证金,大客户需要预留一部分尾款,地接社又极度缺资金,这时候就需要他们来垫资,“资金问题是发展中的最大掣肘。
本文内容来源: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