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山初“驴”受“虐”记

云南VIP旅游网
来源:互联网

  “十.一”长假期间在几位“驴友”的怂恿鼓动下,我怀着一种既茫然但又无限向往的复杂心态,和“驴友”们一起徒步穿越了海拔4237米的老君山主峰。(笔者这里所谓的“驴,驴友”是最初由新浪旅游论坛传出,是旅游的旅的谐音,泛指参加户外运动旅游、自助游的的朋友。这类朋友互称驴友。)

游记老君山1.jpg

老君山位于丽江、剑川、兰坪、维西四县交界处,距离石鼓镇57公里,距离丽江约120公里。属横断山系云岭主脉,金沙江环其左,澜沧江绕其右,因其岭脊走向围成半环状,恰似一个马蹄形的老君炼丹炉而得名,曾被史家称为“滇省众山之祖”。 
对于身居闹市的我来讲,能够更加亲密的接近自然,一直是一个萦绕心中,挥之不去的梦想。“国庆”长假理应是秋高气爽气候宜人之时节。不巧的是放假的次日却下起了连绵秋雨,空气中略感寒意,但这并没有阻止我们走向大自然的脚步。按照计划第一天早晨7点,我背上行囊来到预约搭车的地点,见到了即将一起完成共同目标的朋友们:他们中有公务员、企业职员、私营业主、技术人员、色友(摄影爱好者);有楚雄的、昆明的、省外的, 7男4女,都是自愿参加的户外爱好者,最小的20多岁,我算最大的42岁。这些人以奇特的装束吸引了路人的贮足,在这个现代文明烙印较深的城市的繁华街道边,这十一个人俨然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人未动,便已经刮来一阵有着山野味道的风:色彩鲜艳的登山服、各种款式的登山鞋、丛林帽、硕大的背包、各种水壶、开山刀锯,等等。这一切与城市产生了极大的距离,与钢筋水泥所打造的空间显得格格不入。这是否意味着现代文明与自然的疏离,已经到了绝对对立的程度,连装束也已被显著的区分开来,这恐怕也就是我们在繁华都市中难觅一点自然痕迹的原因了。

游记老君山2.jpg

8点整我们坐上了楚雄到大理的中巴车。一路上谈笑风生,欣赏着窗外景色,每个人都露出轻松愉快的神情,奔发着快速投入大自然怀抱的渴望。我仿佛小时候偶尔出去郊游一般快乐和遐想着。压根就没想到,在这轻松的气氛中却孕育着一次十分艰难的苦旅。
上午11点左右我们一行到了下关转乘至剑川的中巴车。约下午2点左右到了剑川县城,吃了午餐中巴车把我们送到离我们徒步起点较近的公路边——红旗林场。
下午16点我们在红旗林场下了车。找到当地的村民了解了徒步穿越老君山主峰的路线以及一些相关的自然情况,聘请了两名当地向导。17点左右开始了正在意义上的徒步穿越。

游记老君山3.jpg

晚上20点左右,我们到达了海拔3100多米的老君山山脉,也就是我们计划中的一号宿营地。按照“头驴”的安排,“老驴”们搭帐篷,我和两位“新驴”拾柴准备烧火做饭。由于连绵的秋雨,我们拾到的柴枝全都被雨水浸透了,根本无法点燃。好在请来的两位向导和几位有着丰富野外生存经验的“老驴”硬是凭他们的经验点燃了湿柴,烧起了熊熊的篝火。我一边烘烤着被汗水和雨水湿透的衣服取暖,一边看着女“驴”们在娴熟的烧水做饭。我很想帮着做点什么,可我不会使用那些野外灶具,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帮忙,毕竟我顶多能算一个“雏驴”,对户外常识知之甚少。尽管我平时是一个运动爱好者,足球、篮球、乒乓球、跑步、游泳、健身,凡是条件允许的我都踊跃参加,自我感觉身体很棒。可10多公里的负重行走下来,加之我没有什么复杂地形徒步的经验,已经感觉筋疲力尽了,可看着到山箐里取水、洗餐具;在篝火旁撬罐头、做饭烧水,忙前忙后、上窜下跳,一会把双手浸泡在刺骨的山水里,一会又用纤细的手爪从炽热的火塘里取出滚烫的行军锅的女“驴”,我的内心实在不是个滋味,因为我知道她们也和我一样的极度体力透支,可她们更明白整支队伍需要给养,要完成这次艰难的苦旅,不但要有充沛的体力作保证,而且还必须具备超越自我的坚强意志。我强撑起疲惫的身体上去帮助凑凑火、递一下东西,身体是有点吃不消,可心里的不安算是有了一点缓解了! 
开饭了,我端起略带夹生的“牛头饭”(因海拔太高米饭不容易煮熟,加上我们的炊具又很简陋,所以做出来的米饭都是皮烂骨头生的,俗称:牛头饭),狼吞虎咽着罐头、土豆做成的菜肴,味觉里头感觉出一种从未有过的食欲和香甜,也许是太累太饿的缘故,但更多的是此情此景的作用吧! 

游记老君山5.jpg

刚享受完美餐,老天又淅淅沥沥下起了雨。女“驴”们又忙着收拾残羹剩肴、清洗锅碗。我虽然卷缩在篝火旁,可刺骨的山风仍然吹得脊梁骨阵阵冰凉,没办法我只有躲进帐篷钻进了睡袋。
  陆陆续续听见大家也进了帐篷,继而是笑声、歌声夹杂着顽皮的嬉戏打闹声,渐渐的便只有了风声和雨声了。我的身体慢慢暖和了,大脑却完全远离了现代文明,朦朦胧胧中对未知的旅途作着各种猜测……
  翌日7点,在领队的吆喝声中,大家陆续钻出了帐篷。几个“驴友”下到了山涧洗漱,我怕受不了涧水刺骨的寒意,打开军用水壶含了几口水漱了下口,脸嘛,看天气途中肯定得下雨,到时候就来个“天体浴”吧,也不枉大自然的恩赐啊! 简单的洗漱完毕后,我们来到空地上做热身运动,充分放松自己的身体,以应付即将到来的艰苦旅程。随后,在领队的安排下,大家收好帐篷,打点行装,背负着重重的行囊,暂时甩开了文明社会的所有牵绊,向着大山深处进发了。
  我们这一天的行程是整个旅程中最艰苦的一段,海拔在3100——3900米之间。都是蜿蜒曲折高低不平的山路。按照惯例,大家排列成序,鱼贯而行。相互之间要保持一定距离,太远了相互不好照应;太近了相互之间受影响,万一有人发生意外还可能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我和几名“雏驴”被照顾走在队伍的中间;“头驴”和一名向导走在前面;最后面是一名向导和一名有经验的“老驴”压阵。有了第一天的徒步体验,我对山路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到第一次集体休息的地点(约45分钟的路程,海拔大约在3200——3300米之间。),我虽然感觉腿酸、气喘,沉重的背包压得双肩酸痛,但咬咬牙还能坚持。十多分钟后,队伍开始继续前进。之后的路已经不在是我能够想象中的路了。当海拔升至3400米左右便是在高山杜鹃林中穿梭,脚下根本没有人迹,只有常年积聚的腐烂枝叶,已经胀痛的双腿踩在上面,就象蹬在柔软的沙滩上一样软弱无力,海拔的不断升高,氧气也越来越稀薄,静谧的山林中,除了脚踩在树叶上发出的“吱吱”声外,就是粗重的喘息声了。穿过杜鹃林,前面出现了一个山箐。湍急的涧水从山颠飞流直下,截断了我们的途径。走在前面的“头驴”招呼大家稍作整息,准备跨越。水面约5、6米宽。要想顺利跨越只能涉水而过。有经验的“老驴”们观察了地形,决定男人们脱下鞋袜,先将背包送过去,再把女士们背过去。
我迅速脱下鞋袜、卷起裤腿、背上背包随着大家一起踩入急流中。刚走了两步,感觉两只脚掌就象踩在刀刃上一样钻心的疼痛,湍急的水流使我的双腿在不住的颤抖,随时都有可能被急流冲倒甚至卷走。勉强挣扎了两步后,还是狼狈不堪的回头是岸了。除了两个向导和两个“老驴”踉踉跄跄手脚并用艰难的爬上对岸以外,其他人都没能过去。

游记老君山4.jpg

如果要让他们再过来背人过去那绝对是不可能的了。好在一名向导发现了距我们不远处有一棵合抱粗的木头,刚好可以作为临时搭桥之用。对面的四个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艰难的把木头推挪到水边,我们这边的几个男“驴”只能再次下水帮助搭桥。好在这次肩膀上少了沉重的背包。我咬紧牙关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坚持了几分钟,彻骨的疼痛实在让我无法再坚持下去了!当我准备再次退缩的一刹那,我看到了其余的男“驴”一个个紧咬牙关,绷紧了脸部的肌肉,仿佛一座屹立在风雨中的群雕坚忍不拔。他们的双腿在水里颤颤微微的挪动着,可没有一个人有丝毫想要放弃的念头,一股巨大的力量控制了我的全身,坚持,坚持!一定要坚持住!终于,临时浮桥搭稳了!我拼尽最后一点力气扑到了对岸,双脚已冻得失去了知觉,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恢复正常。大家相互搀扶着顺利通过了便桥继续赶路。
下午两点左右,天又下起了雨。我们找到了一处稍微避风的山坡上,卸下背包,各自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压缩饼干、火腿肠等干粮食品,就着水壶里的水开始了午餐。我躺在潮湿的树叶上,嗅着大地与树叶的气息,沐浴着秋雨山风带来的无限快意,真想就这样美美地睡一觉。半个小时后,水足饭饱。身上的汗水和雨水也开始凉了。为了防止身体着凉生病,我们不能停留太久,必须趁身体还没有完全冷却下来之前开始跋涉。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的跋涉,使我深刻体验到了疲劳至极限的滋味。我们不断地向上爬,攀越了一座座的奇山险峰。肩上的背包如千斤重担;两条腿犹如灌了铅一样的沉重,脑海里在强烈的期盼着目的地的突然出现。
就在我步履沉重,摇摇摆摆,恍恍惚惚的时候,眼前好象突兀冒出一座城墙来,定睛一看原来又是一座一百多米高的悬崖。我顿时差点没有瘫下。攀越了那么多悬崖陡壁,而且每一次的最后几步感觉都是身体的极限,凭着一种超越自我的意志和耐力,在“驴友”们的鼓励和帮助下才勉强挣扎过来。在刚才还可以站立行走的坡路上,我就已经是步履唯艰了,而且眼前的这一百多米的悬崖,有如攀岩一般只能四脚四手的爬行。如果可以回头的话,我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在向前挪一步了。可在这3700多米人迹罕至的高海拔的地方,一个人留下来不走就可能面临死亡的危险;回头和向前一样的艰险;每个人都是在竭尽全力的挣扎,如果我趴下将会给整个队伍带来多么大的影响?!
走在前面的“驴友”在一步步艰难的往上攀,两位女“驴”在我前面已经拉开了二、三十米的距离了,后面的也贴近了我。没有什么时间在犹豫了,调整了一下呼吸,咬紧牙关向上攀登!距离悬崖顶峰还差十多步的时候,我的一只脚踩到了一块松动的岩石,幸好我的身体重心还在另外的一只脚和两只手上,身体保持住了平衡。可蹬落的岩石块迅速向下滚去,惊得下面的“驴友”惊恐万状,幸亏他们和我的距离保持得不错,凭借他们丰富的经验和躲闪及时才有惊无险。
也许是受了刚才的惊吓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我的双腿突然开始抽筋了。一阵阵的肌肉痉挛过后便是钻心的疼痛,离我较近的几位“驴友”大声告诉我要放松、忍住!我回头看了一眼下面,一百多米深的悬崖让人不寒而栗。大家一边鼓励着我,一边屏住呼吸观察着我。此时此刻要是我坚持不住,不单是我,还有靠近我后面的几个“驴友”的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我把整个上身紧紧贴住山体,做了几次深呼吸。慢慢腾出右手,死劲掐住大腿,反复几次后痉挛慢慢消弱了。终于在队友们的鼓励和帮助下,又一次战胜了自我,爬完了最惊心动魄的一段悬崖。下午5点多钟我们终于平安顺利的到达了二号宿营地。
二号宿营地位于老君山主峰的腹部,左右两面有潺潺的山泉流经,上下两面均有高山杜鹃和一些我叫不出名的灌木、乔木林遮挡着风雨。整个营地约一千多平方米左右。好多不知名的蓝色的、粉红色的奇花异草和山坡上红、黄、绿等不同色彩的树叶编织成了一幅绚丽的晚秋景色,让人暇不应接、心旷神怡!就在我们搭灶升火的附近还明显残留着宿营的痕迹,证明这里是户外登山宿营的绝佳境地。
或许是迷人的景色荡涤了身心的疲惫;或许是超越自我以后的陶醉感和成就感。卸下行囊以后身体只是略感疲乏,但心情却是亢奋异常。我打开背包开始学着搭帐篷;帮着生火做饭;忙着到箐沟里取水。赶在夜幕降临之前我们完成了又一顿高原晚餐。大家围坐在篝火旁聊天、唱歌、嬉闹,尽情地享受着这大自然的恩赐。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我们取来山泉烧沸,有的烫方便面,有的拿出干粮开始早餐。用完早点,加满背壶里的水。最后一件事,就是按照惯例把我们留下的各种垃圾,收进我们沿途用来拣放垃圾的口袋里后,开始上路了!
按计划这是最后一天的行程。从二号宿营地(海拔在3800米左右)登至九十九龙潭(海拔在4100米以上),然后视情况在决定攀登主峰计划。当天下山完成整个穿越老君山的全部计划。
早上十点左右,全队人马到了海拔约4000米的地方。老君山主峰巍然屹立在我们的眼前。正面是悬崖峭壁,没有专业攀岩工具,不是专业人员根本无法上去。队伍聚拢后,边做休整边商议好了最后的冲顶计划。十五分钟过后,队伍开始向主峰的右侧攀登。
主峰右侧其实也没有路,只是相比正面来说坡度稍微缓一些,山势依然峥嵘,怪石嶙峋,乱石之间偶有杂草枯枝。必须是手脚并用,或手抓着草根脚尖蹬着岩石,或手抓岩石脚尖蹬着草根,一步一步的向上爬行。稍有不慎将有可能坠入山谷。其中一段还经常有流石滚落。大家按照领队和向导的嘱咐,边观察着山峰的流石情况,边拼尽全力快速通过了容易发生流石伤人的地段。
大概到了中午11点多钟,我们终于爬到了九十九龙潭的第一潭。清澈见底的高原湖水,葱绿茂密的植被,沁人心扉的自然微风,加之多日不见的明媚阳光。我们陶醉了!大家忘情的摔掉肩上的背包,跳跃着、欢呼着、拥抱着……色友们尽情的按动着手中的DV快门,应接不暇的捕捉着一幅幅美丽的自然风光;锁定了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千姿百态极度夸张的欢庆造型!
余兴未尽,我们向着最后的颠峰冲刺了!
中午12点正,我们登上了海拔4237米的老君山主峰! 
站在约4平方米的主峰最高点,放眼仰望蓝天白云,鸟瞰四面群山翠叠,“一览众山小”之感由然而生!我真不敢相信自己,历经多少坎坷,多少次都想放弃、退缩,又多少次的战胜自己、超越自己身理心理的极限。几天来的幸酸劳累、饥饿疼痛顿时烟消云散。此时此刻,我脑海里的希望就是拥抱每一位队友。是他们无数次的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了我力量和信心,给了我战胜各种困难、战胜自己的无穷智慧和力量!感谢他们帮助我创造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自我超越,让我为此而自豪和骄傲,也许会是一生吧!
纵情之余,我们消灭完了各自剩下的干粮,轻装上阵,开始下山了!
下山的路依然坎坷险峻,但是有了刚才冲顶成功的喜悦和激情,加上天公作美——和煦的阳光驱散了天空的阴霾,每个人都象南飞归巢的大雁一样轻盈矫健。途中披荆斩棘,过壑越堑,仿佛如履平地一般。下午5时左右,我们到达老君山风景区管理处,搭乘上了出租面包车,一路向着长江第一弯——石鼓进发了!
从石鼓镇开始,我们这次户外穿越的队伍分头返程了。我坐在回家的车上,突然发现身边的人们好象变样了,也许是因我脸上充溢的愉悦让我看到的都是一张张的笑脸,车厢里人很多很嘈杂,可是我一点不觉得不舒服,有人踩了我的脚我还给了他一个歉意的微笑,原来心情是可以这样的吗?连我自己都觉得奇怪。我想这次的经历不是因为它有多么艰难多么伟大让我那么的兴奋,而是那久违了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拂煦微风般掠过心扉的快乐!徜徉于大自然中,如鸟在天空,如鱼在海洋,一些我们在花花世界凡尘俗世中,在职场、官场、情场、战场中趋之若骛浴血搏杀得来的一点点荣耀、成就和快感竟会被驳得体无完肤。饱涨的人欲竟会得到这样的考证:人在饿的时候需要的仅是口热饭,渴的时候需要的仅是口水,累的时候需要的仅是个可以坐下歇歇的石头,就是这些平时对我们来说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一次次的告诉我们原来我们生命仅是如此简单、需要的仅是那么那么的少、快乐如此纯净……心的感悟震撼着我、感动着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平静下来?而这,仅仅是一次徒步带来的……

阅读2554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